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会务报道 > 会务报道 >

绿色城市什么样?将建“地下世界” 消除“城市病”

绿色城市什么样?将建“地下世界” 消除“城市病”

2019年04月22日

打印来源:重庆日报

城市将建“地下世界” “城市病”一个个被消除 传统混凝土建筑结构将“进化”


南滨路一市民在碧水蓝天间遛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聂建国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邓文中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袁正刚


未来城市将全力治理交通拥堵、城市内涝、垃圾围城、城市雾霾等“城市病”。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城市交通、污水处理厂、商场建在城市地下,是消除“城市病”的有效手段。


未来建筑将创新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解决传统建筑的混凝土结构跨越能力受限,肥梁胖柱,材料消耗大,抗震性能不佳等缺点。


4月21日,由中国工程院、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重庆)建筑产业现代化高端学术论坛在渝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的3名院士和1名业内专家,分别围绕“当前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绿色建筑与绿色城市”“数字建筑”“科学与工程”等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掀起一场建筑行业的头脑风暴。


论坛中,部分院士专家,就建设以“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城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城市病”制约绿色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在过去,我国城市注重高层建筑、大广场、宽马路的粗放发展模式,酿成了城市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认为。


在钱七虎看来,当前“城市病”主要体现为:交通拥堵、城市内涝、垃圾围城、城市雾霾、地下水和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等。


这些,都给绿色城市建设造成了阻碍。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但既有耕地已为18.8亿亩,城镇化发展正面临着无地可用的困境。这也给绿色城市建设带来了挑战。


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建筑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带来了能耗高、资源浪费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是一种典型的“城市病”。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国建筑能耗占国家全部能耗的32%,建筑行业已成为国家单项能耗最大的行业;每年,我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并且,水泥和钢铁的碳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30%以上。


此外,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据统计,目前,全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总的来看,当前城市建设存在品质品位有待提升、科技支撑决策不够、设计创新亟待加强等不少问题。”聂建国认为。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发展绿色城市


如何治理“城市病”,为绿色城市建设扫清障碍?


钱七虎的构想是: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即把城市交通(地铁和轨道交通、快速路、越江和越海湾隧道)尽可能转入地下;把其他一切可以转入地下的设施,如停车库、污水处理厂、商场、餐饮、休闲娱乐和健身等设施,也尽可能建于地下。


“这不仅仅是缓解城市建设缺地、城市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实现土地多重利用的一种办法,也是发展绿色城市的题中之义。”钱七虎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譬如,地下空间为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利用,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季节性能源,可以通过地下空间来进行存储使用;地下土壤、地下水的低密度天然能源,也可以得到利用。


就拿地源热泵技术来说,其已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应用。


“目前在中国,杭州、深圳、南京等城市已开始开发地下空间,值得重庆借鉴。”钱七虎建议,重庆是山地城市,土地利用面积比平原城市少,更需要开发地下空间。尤其是,尽可能多建隧道,把城市交通转入地下。


据他介绍,在南京,现在已建成玄武湖地下快速路;在上海,正在建造井字形地下通道,全长26公里;在深圳前海,正在规划“地下快速路+地下环路+地下车库”的三级地下车行系统。


而在发达国家,早就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如:1994年,美国波士顿拆除了大量的高架路,建设地下路。2007年竣工后,汽车穿越波士顿城的平均时间从19分钟缩短到3分钟;日本东京继2007年建成并通车新宿线后,目前又正在建设另一条地下线——中央环状地下快速线。


建筑工程结构需创新


针对建筑行业能耗高、资源浪费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建设问题,聂建国建议,应在建筑工程结构方面进行创新。


据介绍,当前,对于高层建筑、交通枢纽、桥梁隧道、地铁工程等建筑,建筑行业主要采用的工程结构有传统混凝土结构、传统钢结构和钢骨混凝土结构三种。


聂建国表示,这三种结构都有明显的缺陷——传统建筑的混凝土结构跨越能力受限,肥梁胖柱,材料消耗大,抗震性能不佳,综合效益差;传统钢结构用钢量大,结构高度大,造价高;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艺省不了,混凝土工艺更复杂,材料利用率低,施工工序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


基于此,聂建国认为,建筑工程结构的未来,应该是高性能,内涵是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这样,才有利于绿色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如何才能实现建筑工程结构的高性能?聂建国的建议是:创新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以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材料的各自优点,扬长避短,实现“1+1>2”的效果。


聂建国的相关研究及深圳万轩楼、武昌火车站等部分应用案例表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承载力高、刚度大、耐久性和抗震性好,能够避免或减小混凝土开裂和钢结构疲劳开裂的影响。同时,还具有环保、维护费用低、性价比高、综合效益好及预制装配、快速施工等优点。


(本版文字均由记者黄光红、崔曜采写,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崔力摄)


专家声音》》


钱七虎:

重庆可建地下物流系统

让商品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家中


“如今,网购发达了,快递物流给城市交通增加了很多压力。重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建地下物流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建议。


按照钱七虎的想法,地下物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连接居民楼或生活小区的地下管道。人们购买商品只需要点一下鼠标,所有商品就像自来水一样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家中。


当然,这个物流系统还离不开数据的驱动。这就需要一个智慧化的平台,基于订单量、路区坐标等参数以及传送时间、配送半径等约束条件,寻找最优的配送路径。


这样的畅想并不是空想,在国外已有实践。


据钱七虎介绍,瑞士的货物运输成本很高,每天因交通拥堵造成的损失高达12亿瑞士法郎。为此,瑞士规划了CST系统(货物地下运输系统),总长80公里,直接连接了10个主要物流中心,并且与公交、铁路、水运和航空网络连接,提高了运输效率。


聂建国: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成新选择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与现浇整体式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产生的建筑垃圾少等优点。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发展得相对成熟,但在我国却存在诸多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把这些问题概括为:追求装配率,为装配而装配,造价大幅上升,工期延长,抗震性能、耐久性和安全性堪忧。同时,设计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为:部件标准化水平低、工厂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钢管柱不灌混凝土,造成用钢量增大、刚度小,抗灾能力差;连接技术滞后,致使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成本高,质量堪忧。


因此,在聂建国看来,发展装配式建筑,需要发展适合于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相关连接构造,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提供合理的选择。


“譬如,盖楼的时候,楼板可优先选择混凝土叠合楼板。”聂建国说,这种楼板构造简单,堆放运输方便,安装便捷,质量可控性好。同时,性能与整浇混凝土楼板等同。


邓文中:


要把工程当成一门艺术去打造


“工程的目的是为人建造生活需要的物品,它是一门艺术,与科学是有区别的。”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文中谈及科学与工程时如是说。


他认为,科学只有对不对,没有好不好;艺术没有对不对,只有好不好。譬如,由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设计的重庆东水门大桥,原有的设计是四车道,通轻轨。建成后,实现了原来的设计,科学上无所质疑。“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有些人喜欢这样的设计,有些人不喜欢,就不能说谁对谁错了。不过,幸运的是大部分市民都喜欢这座桥!”


同时,科学、工程又与技术、数学相关联,组成“四元论”。其中,科学是基础,技术是手段,工程是应用,数学是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四者虽相互关联,却不能混为一谈。工程并不是单纯的科学应用或者技术应用,也不是相关技术的简单堆砌和剪贴拼凑,而是科学要素、技术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等多要素的集成、选择和优化。


袁正刚:


用“数字建筑”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信息化与业务‘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而发展‘数字建筑’,有助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袁正刚建议。


在袁正刚看来,“两张皮”现象具体表现是:信息化以技术为目的,没有与业务相结合。业务部门参与程度弱,决策层不重视不关注信息化建设。 更严重的是,目前建筑企业普遍使用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系统以产品为主,不是以项目为主,偏向于稳定的流程与业务,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建筑企业和项目组织。


而作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数字建筑”由BIM(建筑信息模型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引领,并结合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了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由此,可实现建筑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构建项目、企业、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从而推动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代表的产业升级,实现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的产业目标。


“数字建筑”已经有了应用,比如贵州的“住建云”系统,已建立各类数据表近400张,采集数据总量1579余万条,完成“企业”“人员”“项目”三大核心数据资源的建库工作,促进了行业数据的集聚、融通。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在深圳召开智能建造试点工作推进会 长三角四省一市签署钢结构行业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 工地变课堂、教学进现场,这堂课让高职学生收获满满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关键词: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