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思考 >

叶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叶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0年08月01日

打印来源:中国建设报建筑半月谈 作者:叶明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产业思维’的缺失。”

——叶明


叶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副会长,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教授级高工。


长期从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主编了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国家行业标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JGJ/T304),参编了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主编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导则》、《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施工技术》,主编了大学本科教材《装配式建筑概论》并出版发行,参审了国家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3)。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大而不强”一直是我国建筑业存在的“痼疾”。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过去依托大规模建设与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的建筑业面临了瓶颈制约,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将中国建筑业推入现代化变革洪流中,建筑产业现代化成为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正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上,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产业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时代所向。”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表示,现代化是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必然过程。


在这一背景下,建筑业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担负起使命和责任。


用产业思维践行产业发展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产业思维’的缺失。”叶明坦言,由于受到新中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业划分的影响,建筑业形成了行业管理的体制机制。


虽然近年来在建设行政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机构改革,但是,在当今行业边界模糊的背景下,依然没能跳出行业管理的业态和发展路径,没有打破行业的划分和组织模式,也由此造成了建筑业“大而不强”的局面。


“产业基础能力薄弱、产业链协同水平低、价值链断裂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叶明表示。


从“产业”的视角看,建筑产业“碎片化”与“系统性”的矛盾十分突出:建筑产业要素市场尚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产业结构尚未得到完全优化、资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建筑业改革更多是施工行业的改革,用行业管理思维来改造传统产业,改革发展的路径上缺乏针对“产业”的系统思维和方法。


“企业的集成能力和一体化协同能力较弱,导致技术与管理‘两张皮’,很多技术成果不能被有效转化。”叶明如是说。


对于建筑产业而言,其“产业链”是由设计、生产、施工、安装和装修等行业共同组成。


然而,建筑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各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的系统性,忽视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忽视了建筑产品的整体效率效益最大化问题,更多地注重行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循环、效率效益以及改革发展。


叶明用“五重割裂”来总结建筑产业发展的痛点:“一是产业与关联产业的割裂;二是研究机构与建筑业企业之间的割裂;三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协同创新之间的割裂;四是企业内部产业链、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割裂;五是技术研发成果与转化之间的割裂。”


叶明坦言,解决这“五重割裂”就是要解决产业系统性的问题,要沉下心来努力筑牢建筑产业的基石,实现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真正打通建筑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而不是推崇一些不符合当前建筑产业发展实际的新概念。


装配式建筑驱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装配式建筑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建筑工业化是产业发展的路径,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产业发展的目标。”叶明表示,发展装配式建筑和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虽然提法不同,但是发展的路径都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质量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叶明看来,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将驱动整个建筑产业的转型发展。


发展装配式建筑,一方面是解决建筑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紧缺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再一方面则是解决中国建筑业发展长期存在的粗放增长问题,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和高效的管理体系以及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叶明指出,当前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不能陷入“为装配、唯装配”的形式主义误区,“装配”不是目的,也不是新型建造方式的全部。切不可盲目发展、甚至一哄而上。


只有综合考虑建筑系统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及工业化的特性,并使之有机结合,才能使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在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方面,要将着眼点放到鼓励发展企业专用体系上来,重点发展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的集成技术体系,建立以房屋建筑为最终产品的技术思维和管理模式。


在管理创新方面,要在一定的新技术条件下,进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营方式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等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性管理。要着重解决设计与生产及施工一体化、产业链协同高效、产业链资源优化、以及工程建设实现最大化的效率效益问题。要通过工程总承包模式、全过程咨询模式、建筑师负责制等多种模式,尽可能地消解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并切实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要融合企业管理逻辑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建筑业的科技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叶明将信息化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具性应用阶段,主要是以岗位服务的通用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办公、专业工具软件等产品应用为主要特征,目前已经得到广泛普及;


第二阶段是系统性应用阶段,此阶段主要表现为企业局部的、专业部门业务管理系统的产品应用,如OA信息化办公系统、财务信息系统、PKPM设计系统、基于BIM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等。目前企业的各部门、各专业的信息系统与管理模块的融合较为成熟,信息技术应用越发广泛,已经在零散的软硬件应用基础上实现了特定模块的集成,显著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第三阶段是集成性应用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信息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形成企业大数据下的软件集成管理平台,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逻辑深度融合,并通过信息互联技术实现企业各系统数据贯通,从而达到产业链之间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


目前,行业内仅有极少数的企业具有一般程度的企业级信息集成应用。当前,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正处在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


叶明表示,信息化必须和企业的管理逻辑融合,消除信息孤岛,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BIM信息技术,具有3D可视,数据共享,技术协同的功能,但是它绝不是企业信息化的全部。”在叶明看来,建筑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局限于BIM(建筑信息模型),BIM只是整个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系统。


叶明解释说,未来的信息化要从“系统性应用”向“集成性应用”过渡,从“BIM应用”向“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过渡,就必须花大气力解决产业和企业管理的“碎片化”、攻克信息化集成应用这个堡垒。要通过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大数据下的软件集成信息管理平台,打通各个信息孤岛,形成整个信息链,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而要达到企业级集成应用的目标,首先要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或者说,我们需要信息互联技术帮我们解决企业运营管理的什么问题;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化顶层设计;如何按照企业实际选择适合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建设路径才能达到信息化适用、实用、好用的目标。



(责任编辑:奚雅青)


延伸阅读:

用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建设高质量“好房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研究 推进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关键词: 叶明*建筑产业现代化*必然选择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