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思考 >

装配式建筑成墙材重要发展领域

装配式建筑成墙材重要发展领域

2021年09月11日

打印来源:中国建材报

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能够实行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作为绿色建筑推广的抓手之一,全国多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建筑业现代化,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当前,各省发展情况如何?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在哪?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专访了安徽省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推广办公室主任杨全城。


记者:近年来,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推广日益受到政府和行业的重视。安徽是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对比较领先的省份,当前行业发展情况如何?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杨全城:“十三五”初期,安徽省装配式建筑企业不到10家,混凝土装配式构件产能不超100万立方米,在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下,经过5年奋斗,安徽省装配式建筑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十三五”末,安徽省装配式墙板部品产能占绿色新型墙材比例超过2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超过15%;累计建造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6600万平方米。其中,合肥等7个城市或基地列入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拥有20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76个项目入选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2020年,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20〕21号),提出到2025年全省培育50个以上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至5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产能达到5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30%,基本形成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可以说,当前安徽省装配式建筑迎来多重机遇叠加,可以加快推进、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


记者:众所周知,良好成绩的取得肯定离不开全省共同的努力。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安徽省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杨全城:近年来,安徽省主要在做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政策规划引导。从国务院到安徽省密集出台一系列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文件,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在土地出让、技术标准、行政许可、市场激励等方面形成了推进与监管的机制,实施能力建设得到强化,市场活力逐步迸发。二是加强产业链布局设计。从设计、开发、施工到构配件生产,将建筑及装修部品、建筑设备设施、建筑机电、物流、技术服务等相关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大规模建筑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工程总承包、设计、构件生产、集成家居、运输物流、研发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三是完善技术规范体系。陆续发布《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试行)》(DB34/T1874-2013)、《安徽省工业化建筑计价定额》等七项装配式建筑有关标准,安徽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装配式住宅统一模数标准(征求意见稿)》也于2020年8月底发布。初步建立了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施工安装到竣工验收全过程标准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作用逐步显现。四是积极推进示范试点。截至2020年,安徽省共创建了7个省级建筑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29个省级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76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合肥市、江北产业集中区、鹏远住工、鸿路钢构成功列入国家级试点示范,有效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稳步发展。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期间,加大对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培养。鼓励工程总承包企业成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学校和培训基地,加快专业人才的输出效率;逐步建立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满足设计生产施工岗位需求。实现装配式建筑专业全产业链与人才需求链的贯通化,有效提升了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水平和管理能力。


记者:您在行业工作多年,对于安徽省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非常了解,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您认为当前安徽省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什么具体建议?


杨全城:当前,安徽省装配式建筑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社会认识不足、市场占比不大、规模效应不显,智能制造基础不牢、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安徽省装配式建筑加速推进和高质量发展。经过调研分析研究,我认为要取得突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目标推进,加大政策支持。将每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作为目标任务纳入市县政府工作考核。进一步加强政策宣贯,直通基层、直击痛点、直达企业。二是坚持智能引领,推动数字管理。制定实施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装配式建筑企业升级迭代和“企业上云”进程。三是加强科研支撑,拓展产业生态。推动“政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支持安徽建工、远大住工、鸿路钢构等装配式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进工业互联网在装配式建筑上游设计研发、中游制造、下游物流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应用和赋能。四是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区域合作。制定面向长三角区域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实施重点发展,有序铺开的主题战略。组织开展赴江浙沪对标学习活动,积极加强对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共赢。五是推动有机融合,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安徽省传统新型墙材企业向绿色、智能、数字方向转型升级,实现传统新型墙材在工厂预制实现装配式发展,装配式建筑通过融合传统新型墙材能实现重量更轻、造价更低、功能更多,兼有资源综合利用的效果,最终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


记者:新型墙材的合理应用作为装配式建筑建设施工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程度发挥新型墙材的价值作用,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绿色环保发展目标。当前,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您认为安徽省装配式建筑,以及新型墙材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杨全城:个人觉得应该是建筑节能减排领域巨大的发展空间。建筑业作为我国主要的终端能耗产业,其全生命周期蕴含着巨大的减排潜力,在“双碳”目标实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在我国总碳排放量中占比1/3以上,而我国既有建筑面积超过600亿平方米,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也有20亿平方米,因此在建筑领域节能减碳上下功夫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据《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分析方法研究》,装配式建筑的碳排放量比传统现浇建筑减少472.23kg/m,使碳排放量减少30%-40%,减排效果显著。碳中和政策的提出与实施,不但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使其有望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重要发展领域。


记者:光伏建筑一体化属于光伏与建筑结合的一个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支,那么对于光伏与装配式这个新组合您怎么看?您认为未来这个组合的发展前景如何?


杨全城: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建筑领域降低碳排放的有力手段,与装配式的组合将大大加快这一进程,而且这个组合现在已经有公司研发了。隆基股份日前推出的产品“隆顶”就是一款跨界结合产品。这款产品采用装配式建筑工厂做法,加强融合设计,将工厂加工好的光伏组件和预制PC构件直接集成,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式一体化安装。凯盛集团建设的10MW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是迄今为止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与美国苹果总部大楼并列为世界最大的千万瓦级别自发电工程项目。从长远来看,这种组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是限于技术、成本、市场等多重原因,当前阶段还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需要企业和政府不断努力,不断推进市场化进程。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徐礼华—— 激发青年力量助力高质量发展 王志杰:推动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王玉志:加强政策扶持激励,推进建筑绿色低碳发展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墙材*发展领域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