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新闻 >

上海建工集团:40 多种机器人上岗,建筑工地来了“新鲁班”

上海建工集团:40 多种机器人上岗,建筑工地来了“新鲁班”

2024年03月19日

打印来源:文汇


上海建工下属基础集团自主研发的自动焊接机器人,用激光自动寻位系统,全断面焊接隧道内钢环加固横缝,达到治理隧道收敛变形的效果。 (受访者供图)


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让历史碰触当下,帧帧光影留存古建筑的数字生命;远程控制基坑挖掘机器人,不舍昼夜、勤奋挖土,能胜任隧道、城市管廊、管道泄漏抢险、城市路面坍塌抢险等施工作业……城市施工围墙之内,不乏硬核实力。建筑机器人,让这条专业赛道跑出 " 加速度 "。


作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上海建工集团研发和应用的建筑机器人已达 40 多种。集团负责人表示,坚持独立自主研发,坚持 " 产学研用 " 融合发展,未来上海建工将拥有超过 50 个机器人组成的产品方阵。贴近市场和科技前沿,在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研发应用上,让建筑机器人适配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更好为工程建设赋能。


" 第一实验室 " 就在施工现场


机器人的背后,是一群来自上海建工研发中心的智能建造工程师:他们有的聚焦机器人软件生态研发,让机器人按照指令自动作业;有的排除、解决机器人施工场景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有的远程操控机器人,减少高空人工作业的安全隐患……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提升施工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建筑机器人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应用,持续创新力也来自实践应用。上海建工的建筑机器人并不过度追求 " 人形 ",而是更加注重在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多机协同、人机协作上形成整体解决方案,以执行取代协助为重点,同时,也更加注重在高风险、高强度、高重复应用场景中的使用,并向工具化、标准化、小型化方向延伸。还有一个更关键的技术逻辑是,要在机器人自学能力上下功夫、持续提升,让其真真正正成为一个 " 聪明的机器 "。


一台台建筑机器人从图纸变成实体,经历着复杂且精密的工业流程。产品开发前期,工程师们测试样机、验证产品、程序调试,再经过实验室检测、运行、应用测试等阶段。这些重要关卡都顺利通过后,机器人样机就算生产完毕,设计可以固化下来,进入到一线操作以及量产阶段。因为,与其他行业的智能机器人有所差别,建筑机器人的 " 第一实验室 " 就是施工现场。


上海建工打造的 " 建筑机器人系列 ",有 3 个关键词——独创、赋能、系列。一位工程师感慨,起初他们也不知道智能机器人、装备研发的方向在哪里,但现阶段看到了希望,那就是 " 项目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不仅要注重应用场景,还要契合建设需求,因为建设需求更着眼于未来。


增添解放双手的新力量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于很多行业来说,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建筑业有着相当漫长的产业链,以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从前期的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到现场施工建造,再到建成后的运维,最后到拆除与废料处理,都是建筑行业的覆盖范围。


在智能建造工程师看来,建筑机器人这一产品本身有着多重含义。当下大众通常谈到的建筑机器人,主要是指在建造现场施工与运维中发挥作用的机器人,例如放样机器人、砌砖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这类建筑机器人早已被业内视为未来赛道的明星。


上海建工研发的智能管片抹平机器人,用 " 巧手加工 " 使地铁管片混凝土外观更加光滑平整,可以节省一半的劳动力成本,让流水线生产效率提高 10%。上海轨道交通 14 号线、18 号线都用到了经过这个机器人加工的管片。


国内首台具有实用性的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焊接机器人,像是一台小型龙门架,可以自动横向、竖向移动定位焊点。在机场联络线三林南站和浦东机场南区地下工程成功上岗,焊接效率提高 30%。


超大墙面板块半自动安装机器人,走步、托举、调向、定位、安装一气呵成,大型墙面板块的安装效率提高 60%。除了室内装饰作业外,机器人还可以在外幕墙安装工程中一展身手。


地铁维保界 " 焊接小能手 " 是一款自动焊接机器人,用激光自动寻位系统,全断面焊接隧道内钢环加固横缝,达到治理隧道收敛变形的效果。它在上海轨道交通 6 号线隧道结构整治工程上岗期间,使焊接时间缩短 25%,运维效率显著提升。


由此可见,建筑行业的内生需求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规律,共同决定了建筑机器人的应用趋势,它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实现传统工地的技术进化。


为产业发展筑牢 " 护城河 "" 防火墙 "


有了技术的加持,建筑机器人、智慧工地迭代升级,一个个传统的 " 施工现场 " 变身为充满智慧科技的 " 建造工厂 "。


业内专家谈及该话题,感受到了 "3 个变 ":第一变,是生产关系的变,过去的建设者在机器人的协同下变成了 " 监工 ",能够更加轻松、快捷地完成后续工作;第二变,是技术逻辑的变,建筑机器人完成了建筑业底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第三变,是生产模式的变,影响了建筑业本身的业务模式创新和产业生态蜕变,成为建筑业创新的驱动力。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22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 十四五 " 建筑业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强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研究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等环节的典型应用,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 " 危、繁、脏、重 " 施工作业。


通过科技力量为社会创造美好生活和价值,智能建造客观上也起到了价值重新发现的效果,这将成为上海建工的第二增长曲线。通过独创性研发、开放合作理念,上海建工的建筑机器人系列有望成为建筑行业的撒手锏,为产业发展筑牢 " 护城河 "" 防火墙 "。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以“绿”破题 助力国内规模最大近零能耗体育建筑落成! 自动化是未来的典范:西班牙工业巨头Viguetas Navarras的成功故事 【哈兹经典案例】上海 徐汇区华泾镇XHPO-0001单元D1-2、D5B-1地块项目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关键词: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