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装配式建筑学院 >

混凝土叠合板的规范内容简介

混凝土叠合板的规范内容简介

打印 0条评论来源:卡本科技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是指将楼板沿厚度方向分成两部分,底部是预制底板,上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配置底部钢筋的预制底板作为楼板的一部分,在施工阶段作为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模板承受荷载,与后浇混凝土层形成整体的叠合混凝土构件。


叠合楼板(预制板部分)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中对叠合楼板做出如下规定:


1.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mm。


2.预制构件纵向钢筋宜在后浇混凝土内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机械锚固方式,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的规定。


3.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


(2)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


(3)跨度大于3m的,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4)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


(5)板厚大于180mm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


4.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图6.6.3a)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撑叠合板,当其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6.6.3b)或无接缝(图6.6.3c)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5.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入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a)


(2)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时,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要求;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同向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600mm,在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近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b)



6.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6.6.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7.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接、弯折锚固;


(3)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图6.6.6),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10d,且不应小于120mm(d为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


2)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于30度,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两跟通长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



8.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300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


(4)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9.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1)单向叠合板跨度大于4.0m时,距支座1/4跨度范围内;


(2)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4.0m时,距四边支座1/4短跨范围内;


(3)悬挑叠合板;


(4)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锚固范围内。


10.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设置的抗剪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镫形状,间距不宜大于400mm,钢筋直径d不应小于6mm;


(2)马镫钢筋宜伸到叠合板上下部纵向钢筋处,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总长度不应小于15d,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50mm。


(编辑:奚雅青)


延伸阅读:

新型装配式钢节点混合框架结构及配套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协同管控要点 基于制造和装配的设计让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日益凸显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