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智能建造 - 大咖专访 >

齐骥:标准科技创新,建设质量强国

齐骥:标准科技创新,建设质量强国

打印 0条评论来源:中房网 工程建设标准化

齐骥:尊敬的宋部长,尊敬的各位标准建设工程领域的同仁,大家上午好!我很高兴也很荣幸应邀到杭州参加“2019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学术年会暨协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前半场的开幕式隆重、热烈,通过一系列的展示,让我包括在座的诸位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成立40周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新的认识,同时也看到协会将继续沿着成功、正确之路向前奋进。


之前会议主办单位邀我到这里作主旨演讲。其实,谈不上主旨演讲,因为我的发言没有太多的理论,也没有太多的指导意见,我觉得更像是一个有准备的即兴发言。所以,在这里我就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我30分钟的讲话。


今天我想讲三点:


第一,回顾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历史进程;


第二,从一个曾经在行业里工作过但现在是局外人的角度看当下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几件重要事情;


第三,谈几点不太成熟的思考。


在此,我想通过几段故事解析工程建设标准化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儿、今后从哪里去等问题。



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简要回顾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程建设标准领域是一张白纸。我们曾查阅过历史档案,没有发现民国政府在这方面留下的任何资料和信息,倒是清朝的时候曾经有过《营造法》。《营造法》当中有两个概念,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这两个概念,一是“律”(法律的“律”),一是“例”(案例的“例”),似乎比较接近我们的技术法规。但在封建时代,这是更符合皇家园林和房屋建造的营造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开展,特别是苏联援建中国的一大批工程项目急需落地,所以为了做好这些项目的建设,我们急需标准来指导,当时的工程建设人员从苏联引进了一批常用工程建设标准,主要是用于工业厂房的建设。


所谓引进就是照搬。随着国家建设的规模扩大和速度的提升,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有中国自己的建设标准来对基本建设工作加以指导。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后期,即1956年左右,国家基本工程建设部门开始着手组织技术力量,编制中国自己的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可以说,新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起步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直到上20世纪70年代末,即改革开放初期,工程建设标准仍然主要集中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木结构等常见领域,覆盖面当然包括了房屋建筑、桥梁、公路、铁路、隧道和水坝等。该时期的工程建设标准,主要用于设计,指导工程建设人员进行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所以这时候的标准大部分都称“规范”,如《混凝土设计规范》,当然也有少量的《混凝土设计规程》《验收规程》等,虽然这些标准也进行定期的修订,大概十年一个周期。


我在读研究生最后一年有幸与我的导师一起参与了1984版的《钢结构设计规范》修订工作,但是,这些修订后的标准,其基本框架、基本内容仍然是沿用从苏联引进的模式和版本,对于标准规范的管理采用每本规范下设一个编制组,负责日常条文的解释和标准规范执行效果的收集。虽然这些标准也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但是由于当时对强制标准的定性更多考虑的是这种结构形式的重要程度,所以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常是强制性标准当中包含许多不必强制执行的内容,而有些推荐性标准当中的条文反而需要强制执行。在当时的标准当中出现频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水平也谈不上高,但总体上还是支撑了国家的基本建设事业。


关于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准的由来。我是1999年调到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工作的,当时各地正值基本建设的高潮,以北京为例,到处是吊车,工程项目林立,上海也一样,其他大城市也基本如此。由于当时基本建设活动众多,路桥、房屋倒塌等工程事故、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虽然部里也组织各种形式的质量安全检查,对参与建设的各方主体安全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但往往是检查过后工地就又松懈下来了。


鉴于这样一个严峻的形势,当时的部领导提出能否在现有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下,把那些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条文摘录出来,从散落在各个标准当中涉及到健康、安全、标准摘录出来,归结到一起,串编成集中形式的强制性条文。我们授命以后,组织了100多位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集中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我还记得在北京郊区昌平的小汤山,当这个工作进行到后期的时候,3月15日,我赶到了专家们集中工作的小汤山,晚上吃完饭,天上飘下了鹅毛大雪,我们非常感叹真是老天爷也帮忙。


经过集中筛选,我们将散落在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当中的相关条文梳理出来,按照行业分门别类,归纳到一起,起了一个名字叫《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我觉得这个名字还是很对应它的内容。部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时任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的俞正声亲自出席了中国首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首发式。同期建设部又建立了施工图审查制度,就是对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由第三方进行强制性条文复核的审查。由于强制性条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质量事故频发的局面。同时,强制性条文制度的建立,也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进程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当前的几件大事


当前,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大事情比较多,我只说两件(事)。进入新时代,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工程标准化工作理应紧跟时代的潮流,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工程标准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借用协会倪虹同志说的这句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加在一起有7000多项,覆盖了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也覆盖了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再加上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标准化。”


由于我们的工程建设标准化的长足发展和覆盖面比较周全,所以在保证工程建设活动当中,无论是工程质量、结构安全、环境保护还是造价控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习总书记提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发展”,对照这样对标准的要求,我相信中国的工程建设标准工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座的各位同志任重道远。


工程建设标准是从事各类工程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和基本遵循,它也是工程建设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术走向工程实际的一座桥梁。在这里,我要讲两件当前似乎应该比较重视的事情:


第一件,要深化标准体制改革,加快与国际接轨。目前我们仍然采用的是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体系,虽然强制性条文的制度引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但仍然没有达到法规层面上的严格。这不仅与国际多数国家采用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不接轨,同时与新时代国家“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理念也显得不是特别协调。


此外,从技术层面上讲,由于是条文强制,所以在工程活动当中,执行起来未免显得有些僵硬,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开放、技术创新,也不利于标准本身技术水平的提升。


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强制性条文的由来,应该说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长计议,我个人觉得强制性条文几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用新的、深化改革的方式来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体制、机制更加现代化,更加符合国际的先进潮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法律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鼓励执行推荐性标准,这是法律的表述。我个人认为,有可能按照现行的法律框架,将强制性条文当中涉及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求、技术要求的条文内容,本着“性能控制,结果控制”的原则,编制形成系统性的、逻辑性的、定性要求的,具有法律效能和权威性的强制性标准。有了这个强制性标准以后,其他现行的国家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一律作为保障强制性标准指之中的目标性能,能够在工程当中得以实现的技术手段或者推荐性标准。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我们的推荐性标准能够更加及时、更加广泛、更加全面地把工程建设方面新的技术发展、新的材料应用、新的工艺工法,甚至新的组织方式,尽快地纳入到标准体系当中来。最终使得众多的推荐性标准保证强制性标准的目标、性能、结果,形成工程的实际结果。这是我想当前体系改革、体制改革加快与国际接轨的一件事。


第二件,要着力于提升工程建设标准的质量和其他水平。当前国家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转型,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工程建设标准也应该从重视数量到更加注重质量。


什么是标准的高质量?两年前,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期我们的建筑方针,即“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国家层面提出的建筑方针,我理解可以把它叫做理念引导或者叫理念约束。既然国家提出了8字方针,当下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它们的建筑也无非会围绕中国的8字方针来进行。因此,我们的标准下一步质量提升就应该紧紧按照建筑方针的方向来发展我们的标准,这样做有可能使我们的标准质量能有大大的提升。


什么是高技术水平?我理解高技术水平就是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特别是信息化、数字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深刻影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建筑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因此提升工程建设标准的技术水平、发力点就应该集中在这“三化”上。我可以再展开一下,就是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建筑、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装配式建筑和以数字化引领的智能建筑。如果我们设想在今后几年当中能够把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三化”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术创新充分体现在工程建设标准当中,我相信中国的工程标准的技术水平就应该是先进的。


谈三点不成熟的思考


第一,标准在现代的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标准的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家都很熟悉现在炒得沸沸扬扬的5G,由于华为掌握了5G的核心技术,并使其上升为它的一个标准,所以华为和中国走到全球电子通讯的前列。


中国的中医药是我们祖先的发明,是中国人的发明。应该说中国的中医药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的中医中药特别是中药很难走出国门,原因是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药的制作过程,我们的标准不是很严谨、不是很全面,质量也不是很稳定。大家去看中医,治得好是下猛药,显然和标准背离。但在日本,日本引进了中药变成了汉药,现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包括中国人也在购买汉药。可见标准对一个行业、一项事业的影响有多重要。


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麦当劳不是什么美味,和杭州菜没法比。但是有一点很稀奇,走遍全中国甚至走遍全世界,麦当劳食品的味道几乎一样。正因为如此,它也博得了不少青少年特别是小孩子的青睐。我们能够想象得出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麦当劳能够生产出同样味道的食品,一定是因为它的生产标准而且落实到位。


因此,我们要更加高度重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要注意借鉴和学习国际在工程标准化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也使得我们的标准更多地被国际所接受和认可。


第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理应走到世界前列。为什么?在过去二十年当中走入新世纪,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在中国,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建设了高速公路运行里程15万公里,高速铁路2.5万公里,高层建筑绝大多数在中国,除了少数在迪拜和美国建了世贸中心。刚刚落成同类建筑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备恐怕也是运行效率最高的机场,这样大量前无古人的工程中国建设、完成,它不仅仅凝结着工程建设技术人员的汗水,也蕴含了工程建设以及操作工人的汗水和智慧,我们有责任把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组织方式提炼出来,纳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当中,这是我们的责任。


在工程建设方面,由于我们大规模的建设和大规模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有资格、有条件、有能力,甚至有这个责任,在工程建设标准领域对人类有较大贡献,应该对人类现代文明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工程标准化工作要在“化”上再加强。全面提升工程建设标准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固然重要,但与其同样重要的是让标准得到宣传、普及和贯彻执行。由于工程建设标准本身的专业性很强,首先要在工程建设从业人员当中牢固树立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意识。增强大家做好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刚才讲了国家规定强制性标准,但反映国家意志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的责任。推荐性标准是为了保证强制性标准能够在建设过程中落到实处,那就是企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社团的责任和每位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成立40多年,作为“领头羊”,出了大量的协会标准,带了好头,你们应该再接再励。


除此之外,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团体也应该加入到工程建设标准化这项工作当中来。法律规定鼓励企业、团体编制高于推荐性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但是法律的规定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行为自觉,因此在这里,大家应该珍惜我们高速建设的好时光。把我们在工程当中遇到的这些好的东西尽快地融入到标准当中来,特别是企业。我甚至在设想大型企业有没有可能设一些专职的岗位,跟踪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职责就是发现能够列为企业标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如果企业有这样的意识,团体协会有这样的意识,形成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之内,工程建设标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在工程建设标准化领域走到世界的前列。谢谢大家!



(编辑:奚雅青)





延伸阅读:

任旭:加快智能建造 引领行业变革 吴传炎:智能建造发展呼唤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搭建 牛建刚:搭建交流平台探索智能建造艺术性表达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