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BIM学院 >

BIM推广这么难!建筑业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BIM推广这么难!建筑业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打印 0条评论来源:广联达新建造(ID:Glodon-NB)

许杰峰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技术与BIM应用分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BIM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BIM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他是国家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主编,《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主要起草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负责人,承担着“BIM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在20多年的工作中,承担过多个工程项目的建设,精通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流程,对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有独到的见解。作为中美交流团成员,首批对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设计、施工企业BIM应用进行考察,组织研发了具有自主版权的PKPM-BIM设计协同管理平台、装配式建筑设计软件PKPM-PC以及施工综合管理平台。出版著作《“三合一”管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以下是许杰峰先生对BIM应用现状的观点解读。


从推动行业BIM技术发展角度,您认为政府和企业理想的分工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BIM作为塑造建筑业新业态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我国已经经过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着眼全球,现在我国的BIM技术发展水平在诸多方面已经由当初的“跟跑”发展到现在的“并跑”甚至到“领跑”的阶段。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推动BIM技术发展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并服务市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对各方的定位进行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对BIM在本行业、本领域社会的发展纲要,在BIM规划、标准制定、数据统计、评估评价、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力,发挥行业管理部门掌握BIM大数据的优势提出指导性意见、工作方案,引导BIM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BIM技术创新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沿水准,既然是前沿领跑,也意味着市场和技术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其更重视市场选择的作用。


行业管理部门应优化BIM创新市场环境,让企业的创新成果有市场检验和改进的机会。现在BIM审图、智慧城市、绿色施工监管、项目管控等领域,已有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企业的BIM创新性成果的验证工作,作为技术推手以推动我国BIM市场的培育。


共同进行技术研发。政府与企业的分工以及知识创造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演化的过程。BIM的标准和规范、基础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等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例如BIM标准、BIM平台、BIM数据存储、图形引擎等,一般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应用软件开发和产业化阶段,这应该发挥市场选择的作用,新产品研制由企业根据市场价值对新产品研制进行决策。在BIM技术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市场化程度和风险不同,企业和政府的分工也不尽相同。


“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已经采用产学研融合方式,在基于BIM的预制装配体系、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等领域的重大基础共性技术方面,进行了资金投入。


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与进步,逐渐呈现出与其他数字化技术集成应用的特点,对此趋势您如何看待?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中,释放信息化发展潜能塑造建筑业新业态,创建基于BIM的信息化集成应用环境是必然的技术发展趋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曾对“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信息化进程做出全盘规划。其核心就是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建成一体化行业监管和服务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


BIM技术的融合应用,对BIM技术的发展而言,既存在机遇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一方面说明我国BIM的实际应用价值已经被认可,例如BIM技术发展可解决多方跨阶段的协同难题、BIM可作CIM精细化管理的数据载体等,BIM技术应用的实力可为我国BIM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机遇。


另一方面,BIM技术如何融入政府监管流程、数据共享环境下如何保证BIM数据的安全、BIM数据如何在全生命期数据传递与使用等方面,仍存在大量有待继续攻关的课题。


为了创造理想的BIM集成应用环境, BIM技术应用推进应做好几项重点工作。第一,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BIM技术标准体系和BIM深化推广体系。以技术标准来促进专业BIM数据的开放,以推广来促进BIM的普及,带动BIM的示范应用范围,双管齐下降低BIM协同的技术交易成本;


第二,制定BIM技术咨询和软件服务等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我国大中型建设单位与BIM软件、BIM咨询企业协作,以需求为导向,研发符合建设工程实际需求的国产BIM应用协同管理、数据共享与专项应用软件;


第三,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完善我国BIM标准构件模型资源库和运行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促进各方共同建设、使用、维护BIM构件库。


从您的视角,如何评价国内外的BIM软件,在后期应用上您对国内软件有哪些期许?


目前,国内外BIM相关软件有几十种之多,其中国产软件的功能已经基本能够涵盖设计、施工及运维阶段的功能应用。2018年住建部针对“十三五”信息化的落实情况,对我国有代表性的一些软件公司的BIM产品进行了调研,调研反映出,国内各软件企业的建模及浏览的核心程序主要基于开源代码或国外软件的二次开发,国内软件在BIM底层图形技术的基础应用支撑方面投入较少。长期使用国外软件、底层技术、数据库,会造成无法摆脱的工具与数据依赖性,将来更换系统或迁移数据均存在较大难度。调研还显示在施工算量、造价等施工领域,国内软件产品竞争激烈。国内软件厂商熟悉国情,市场反应及时,管理类软件对图形引擎等难度非常大的底层基础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所以在施工管理领域,比国外软件有优势。


BIM技术可涉及BIM建设全过程的业务应用,众所周知,一个BIM产品不能涵盖所有应用,因为BIM软件既有解决某项专业问题的单项产品,也有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产品。国内BIM技术的应用在多方面已领先于世界,BIM产品研发很少有先例可寻。无论何种BIM软件研发,都应该保持创新性思维,引导企业的业务需求而不是由企业提出需求,这样才有利于做到BIM新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


BIM只有实现协同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BIM产品也应该在BIM数据共享与协同方面多发力。特别应在BIM机电数据库标准以及BIM专业数据交互技术标准方面,提倡open-BIM。尽管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多项BIM国家行业以及地方标准,但这些标准多止于纸面,隔靴搔痒,不能落实于实际应用中。希望国内软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共享性能,提供符合国内外标准或企业自身标准的公开数据输出接口,为BIM数据的多方协同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推广BIM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哪些困难,有什么解决办法或思路?您如何判断BIM应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建筑业企业该做好哪些方面准备工作?


目前看,企业在推广BIM过程中确实遇到一些困难。例如BIM的价值还未被充分认可。BIM技术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企业难以从技术的推广应用中获取效益。BIM往往只会成为投标的噱头,而且BIM合同约束力不足,在BIM实施过程中虎头蛇尾,没达到BIM应有的价值。


再如BIM技术先期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技术因素限制、成熟的推广模式少,导致许多企业多在观望BIM技术的发展,领导的决心不足,资金不足,影响BIM在企业的推广进程。


又如,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是推广和应用BIM技术的主力军,但由于国内BIM技术培训体系不完善、力度不足,实际培训效果不理想。且BIM技术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从业人员在学习新技术方面的能力和意愿不足,也严重影响了BIM技术的推广。


我国建筑市场庞大,参与主体和参与潜量巨大, BIM技术必将为我国建筑业的科技进步发挥重大作用,集成化应用、多角度应用、协同化应用、普及化应用已经成为BIM发展的趋势。为促进BIM的推广应用,建筑业企业应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深化BIM培训体系。发展BIM教育,提高人员层次。BIM技术的发展需要理解BIM理念、掌握BIM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专门人才。企业主管部门应发挥组织和引领作用,在资金投入以及组织建设方面,制订BIM匠人培训和考评方案并付诸实施,在企业内部形成对BIM人才的需求。


制定激励机制。可把BIM技术应用列入工程建设科技进步的评选条件,激励广大企业积极创建BIM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建立BIM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员工积极参加BIM社会考评或BIM大赛,大力促进企业的BIM技术推广应用。例如已经有中建系企业把BIM大赛以及BIM考试成绩与员工的绩效奖励挂钩,为企业烘托出一个BIM普及应用的良好氛围。


加强BIM示范应用。以点带面,从下向上推广BIM。选拔BIM技术应用效益明显、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项目,作为企业BIM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进行推广。采取试点示范与普及应用相结合的办法,一则可让中层以上领导看到实实在在的BIM实施效益,减少BIM推广难度,再者通过试点示范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指导面上推广,形成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苏州市颁发首张BIM审查合格书 应用国产BIM打造“数字建筑”新标杆 BIM如何应用于装配式建筑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