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BIM学院 >

徐征谈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徐征谈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打印 0条评论来源:上海建工科技创新平台

近日,以中国建造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同济建筑产业创新发展30人论坛”在沪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肖绪文,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车海平,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等多位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论坛成员,诸多业内领军人物一同出席论坛。




徐征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演讲,以上海建工良好的发展形态为案例,阐明科技创新对于建筑产业的深远影响,鼓励以“创新”促进行业发展。以下是演讲全文: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因素,先进武器、先进装备和先进科技成为国之重器。进入21世纪,先进科技对国家综合实力、企业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成为国家前途、企业未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作用在下降。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讨论建筑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我感到,我国建筑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根本、是基础,是发展的“硬核”。靠科技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靠持续的科技创新投入形成成果激励,才能开创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培育转型发展新动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炼成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新时代。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从技术到业务、人才、经营、管理、服务、应用等每一个环节,只有打通从科技创新需求的源头到实际推广应用的传导机制,建立创新的传递链、价值链、服务链和反馈链,才能形成有效的创新驱动力。


上海建工积极构建以建筑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效衔接和融合,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第一,以推动产业现代化为己任,不断强化科技创新。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是建筑构件的大规模工业化预制和现场的流程化装配,还包括建造前端的标准化设计、绿色建材研发,建造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全流程管理,以及建造末端的智能化、智慧化运营维护。上海建工近年来牢固树立科技创新“国家队”意识,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不断提升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建造水平,将装配式技术和工艺从住宅拓展到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以技术集成创新带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力升级,由此进一步加快产业现代化步伐。


在前不久正式投入运营的上海浦东机场三期卫星厅工程上,上海建工旗下6家参建单位联合自主研发并成功大规模应用第五代清水模板体系,让清水混凝土成为了具有绿色建筑美学的“艺术品”,其领先水平备受业界肯定,体现了上海建工对材料、技术、工艺创新的一贯追求。


在上海建工承担的国家会展中心展览规模提升工程上,机电系统改造运用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安装、装配式施工,4个月完成了常规需要1年时间的安装工程量,在装配式机电安装领域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上海建工近年来加快数字化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为业主提供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和管理,显著提升了工程建造效率。以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迪士尼乐园、广州新电视塔、北京大兴机场装饰项目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开展了数字化建造研究与应用,很好地解决了工程建造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精细化的智能建造。


此外,上海建工在建筑智慧运维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在上海东方医院、新华医院,通过自主研发的建筑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将海量异构的建筑静态和动态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建筑全生命周期大数据,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建筑运行的大数据进行挖掘,构建了智能化故障诊断及预测系统,可以定期评价各个机电系统运行情况,实现了基于BIM的可视化、主动式建筑智慧管理,这是国内首次将BIM技术大规模应用到医院建筑运维阶段。智慧运维管理平台从2015年开始策划,组织了近100名软件开发、BIM专业、机电安装、系统实施、弱电工程等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参与,历经36个月研发,投入研发费用2000多万元。目前,我们还在杭州西湖大学项目开展建设全过程BIM应用实践,包括3年建造期、17年运维期,努力打造智慧工地、智慧建造、智慧运维的标杆性工程。


近期我们自主研发出智能化、小型化拆除机器人,在国内首例高层建筑整体结构置换工程锦沧文华改建上投入使用,可在狭小空间进行结构拆除,实现拆除作业绿色、高效。


第二,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不断强化业务创新。


进入新时代,适应、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是每个企业的大政治、大担当、大责任。只有服务国家战略,才有企业的大市场和长远发展。企业要根据国家战略,不仅考虑眼前的业务增长,还要考虑未来的业务创新;不仅要做五年业务规划,还要考虑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业务布局。


业务创新的价值决定于国家和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能力。进入“十三五”,上海建工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发展愿景,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机遇,在持续做强做优做大“设计咨询、建筑施工、城建投资、房产开发、建材工业”五大事业群的同时,瞄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环境工程、数字化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五大新兴产业。2019年五大新兴业务在建工程合同造价超过2000亿元,水利水务、环境工程等环保业务新签合同额超过500亿元,建筑改扩建、市政建设、园林景观等传统业务实现了向生态环保产业的加速转型升级,电商化采购、融资租赁、机电物业智慧运维等新兴业务的快速发展,使业务创新步伐愈加提速。


在城市更新领域,承担的玉佛寺大雄宝殿平移、第一八佰伴、延安西路“上生新所”、春阳里等改建项目,成为了“网红打卡地”,以“不停航、不停业、不拆迁、不封路”的更新理念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质。全产业链优势将宋代的驿站、明代的砖窑、上世纪的上海第七印绸厂金山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为长三角路演中心,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保持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和肌理的同时,通过更新让建筑更可阅读、让城市更有温度,服务城市精细化管理。在水利水务、环境工程领域,近年来上海建工建立了全国领先的环境风险评估、土壤和地下水治理、固废处理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成立了水设计公司、水设备公司,收购了浙江水电公司,与上海农科院合作成立水生态公司,与英国知名环境修复企业洛尔集团合作成立土壤修复公司,等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环保业务从“地上”延伸到“地下”,初步形成“水-土联动”“水-岸联动”业务新模式,取得环保业务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优势。在数字化工业化建造领域,在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北横通道、S7公路、龙东大道等预制装配式桥梁高架工程整体装配率高达95%,国内首座和国内最长全尺寸3D打印人行景观桥分别落户上海桃浦和福建泉州,自行投资、设计、建造的首个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项目顺利推进,上海建工在数字化工业化建造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我们感到,上海建工作为推动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有能力更有责任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与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这是上海建工作为国有企业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第三,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根本,不断强化管理创新。


在建筑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一体化集成应用,离不开优质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离不开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这都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来拥抱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变化,实现组织的自适应、自学习、自我优化和完善,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创造更大价值。


当前,数字化思维不仅重塑社会经济形态,也在加快重塑企业管理模式。上海建工2018年启动了“IŸSCG信息化工程”,标志着上海建工迈开了全面向数字化运营转型的步伐。这是一项集成企业内各级组织和业务板块的综合性、系统性信息化建设工程,总投资约1.6亿元,将打通包括项目管理、电子商务,以及财务、税务、人力资源、全面预算等在内的各业务管理系统数据平台,充分挖掘数字价值,提升数字化运行能力。我们与阿里云合作,建设上海建工“云数据中心”,完成了上海建工“私有云”的搭建,为上海建工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我们在2013年建立“中央研究院”模式的两级科技创新体系,2016年成立工程装备、建筑构件、钢结构3个产业化基地等科创服务平台,今年又自主开发了包括研发投入、创新成果、成果转化等7个维度考核指标的科技创新评价系统,鼓励科技创新,激励科技人员,提升科技创新管控能力。


在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上,我们倡导“以亩产论英雄”,不断建立符合行业特点、与市场接轨的激励机制,让有作为者有地位、有贡献者有获得。自2012年起相继实施两级领导干部激励计划、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计划、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等,2018年至今,又推出“SCG-E”人才培养计划,涵盖基石、支柱、栋梁、精英四个层面的优秀职工,旨在进一步用好人才战略资源;推出核心员工中长期激励计划,分层次对骨干进行激励;推出青年人才公寓等人性化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不断强化人才机制创新导向,使企业与员工成为利益和事业共同体。


着眼未来,我感到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努力:


第一,要直面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快建筑业向价值链高端进行战略布局。通过高强度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使BIM、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助推建筑业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更新全产业链、全服务链的转型升级,发展更加专业化、高附加值的建筑服务业,加速从单一的工程承包商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变。


第二,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打造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和体系。建筑业的生产经营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环境优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我们要围绕行业和企业短板,以开放的心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和体系,打造涵盖技术、产业、管理一体化的创新模式,促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拿土壤修复产业来说,随着今年《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市场空间不断增长,去年市场规模达到了270亿,预计2024年将达到860亿,但我们的修复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着重研发环境友好、低成本、高修复效率的技术。


第三,要以制度创新激发人才的奋斗动力,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人才驱动。无论是技术创新,或是业务创新、管理创新,肯定是有成本和代价的,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为改革者、创新者、实干者保驾护航,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要把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作为选聘人才和管理企业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通过股权激励等长效激励机制,将股东利益、管理层、员工与企业利益深度捆绑,推动企业全面创新发展。


上海建工在今年提出了“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聚焦核心能力建设,打造‘服务水平一流、专业能力一流、运行机制一流、内生动力一流、市场口碑一流、精神状态一流’行业标杆企业”的新任务和新目标,以期坚持通过练好“内功”,在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过程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业务管控、产业协同、规模增长、市场口碑,以及全球市场布局和资源配置等核心能力,打通高质量发展“主动脉”,不断增强自身服务国家的能力和实力,为社会提供卓越的建筑产品和服务,追求更高品质、更高效率发展。


(编辑:奚雅青)




延伸阅读:

BIM如何应用于装配式建筑 应用国产BIM打造“数字建筑”新标杆 施工企业BIM双元应用:组织支持与个体因素的跨层影响机制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