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智能建造 - 大咖专访 >

王建国院士:疫情下对城市建筑变革的思考

王建国院士:疫情下对城市建筑变革的思考

打印 0条评论来源:装配工程网(id:zpgcw001) 作者:王建国

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


在世界城市建筑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的传染性疾病疫情都推动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设计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的标准规范的更新迭代,成为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因。如16世纪的英国伦敦,在经历1665年鼠疫和1666年的伦敦大火后,三分之二的城市建筑被摧毁。一时间,伦敦一度陷入万人无家可归、住房极度密集拥挤、卫生设施缺乏等困境。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在毁灭了大量城市建筑的同时,也为伦敦的城市、建筑重建提供了机会。建筑师雷恩(Wren)承担了伦敦重建规划,规划提出用“宽阔的街道和富裕的空间取代了拥挤的建筑和弯曲的小道(曾经是瘟疫和火灾蔓延的温床)”。极度密集拥挤的住房、卫生设施缺乏以及人们卫生知识缺乏曾是欧洲早期工业城市人居环境恶劣低下的主要原因,而现代城市后来普遍采用“功能分区”“阳光、空气、绿化”主导的规划设计,其中重要的催化因素就是要营造健康安全的城市人居环境。



与洪涝、台风等多见的自然灾害相比,此次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类似地震突如其来。但与地震不同的是,病毒传染致病的疫情是跟人(载体)走的,没有明确的物理空间边界限定。而在现代社会运行过程中,人员的跨地域流动恰恰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这次疫情恰逢春运人流、车流高峰期,因而出现疫情的跨区域传播和扩散。因此,除防护救治问题外,疫情也给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工作带来了反思。


数字时代将推动传统治理和防灾模式的变革


移动互联网和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正在到来,这一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移动IP和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区块链(IoT,Blockchain)的“可回溯性”和“可识别性”。现代城市不可能回避建筑高密度和人口高流动。城市运行、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城市和建筑设计也必须做出针对性的科学合理对策。除建议今后逐步用电商平台和超市保鲜销售方式取代活体生鲜食品直销外,如果借助区块链技术全面改造食品的生产供应链,食品的生产、处理、运输和销售全过程可以做到“全程留痕”、“不可更改”以及信任的“集体维护”,同时鼓励采用能够“数据溯源”的手机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方式,预防和应对此类突发性疫情应该就有更大的胜算。



持续完善和优化既有住区、建筑、设施及城市

空间的防疫应对


城市卫生设施、建筑上下水系统以及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必要空间场所的建设必须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这也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合理内核。我们应该争取实现历史乡愁传承与现代健康城镇建设的双赢,而不是二元论的非此即彼。


1976年在美国费城出现的军团菌病,正是由于空调中的冷却水被污染,夹带有军团菌的细小水雾被不断地吹进室内,从而使许多人发病。据报道,当时在旅店淋浴供水器、医院和办公室的中央空调系统、加湿系统和冷却系统中都发现了感染源。



对各类建筑设计和建设规范优化的再认识


对于人们尚无准备、尚不知晓的灾害来临时,过去已有的规范可能是欠全面、欠完善的。应该特别注意健康安全敏感度高、使用人员高密集并可能长时间滞留的公共建筑及环境的疫情安全“体检”和“诊断”,如自由贸易市场类建筑、楼宇办公建筑、高密度居住社区等,特别是公共卫生、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的建筑处理对策等,并权衡好短期成本和长期受益的关系,为建筑设计规范的修改完善乃至更新提供参考,从物质空间载体优化的角度帮助应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城市突发灾害事件。



(编辑:奚雅青)



延伸阅读:

任旭:加快智能建造 引领行业变革 吴传炎:智能建造发展呼唤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搭建 牛建刚:搭建交流平台探索智能建造艺术性表达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