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

中建三局如何搞信息化?看这篇就够了!

中建三局如何搞信息化?看这篇就够了!

打印 0条评论来源: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作为一个从施工企业(中建三局)孵化出来的绿色产业全产业链企业,我们按照EPC的模式发展,向上游拓展到投资、城市规划、生态规划、产业规划等领域,向下游延伸到区域运营、产业运营、物业运营等领域。


我们按照这个维度搭建全产业链的过程中,对建筑行业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探索信息化规划方面也有一些积累,借此向大家分享一下。


1

对信息化的认知


强化隐性信息的显性化、点状信息的体系化,企业推动信息化困难重重但效果不是很好


信息化作为建筑企业转型升级、优化管理的有效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无纸化办公到后来各个专业信息化软件,再到现在的BIM,经历了好多层次的发展。现在面对大数据、物联网迅猛发展,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去重新思考。


第一,从信息化的本质来讲,我们需要强化隐形信息的显性化。建筑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每天面对非常多的信息,但是有很多我们看到的信息并不是真实的信息。


比如我们的工期,三天一层和四天一层是我们项目计划管理当中的一个基础信息单元,但实际上是三天一层合适还是四天一层合适,它背后还有工程复杂的难度、形状、工艺、部位等具体情况,这些具体情况都跟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创造价值是息息相关的。


不同的企业做不同的项目,它做四天一层和五天一层付出的代价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的价值却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有大量的隐形信息没有形成,也没有在我们的信息化应用构架里提炼出来,这个隐性信息是我们建筑业推广信息化最重要的核心。


很多隐性信息被挖掘出来以后才会将众多信息化应用的点与项目的整个价值直接绑定在一起。


第二,点状信息的体系化。我们现在施工行业中各个点都在谈信息化建设,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现场、进度等各个环节,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各个专业、各个功能实现等等很多点都要做信息化。


但是这些点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尤其是这些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整个项目的实施效果,甚至这些关系将怎样影响成本、工期?实际上我们现有的很多信息化体系的逻辑性是体现不出这些关系的,能体现各个信息化点之间关系的信息体系建设也是我们下一步要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核心。


第三,企业信息的商业化。我们推信息化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而企业生存发展的本质是赚钱,企业制定未来五年、十年战略布局,归根结底还是要赚钱,所以,所有企业信息的挖掘一定要围绕信息是否能够创造价值,能否创造价值就要结合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同时也要考虑这个管理的提升是不是能够跟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紧密的融合,能够变成真金白银直接变现的条件。


第四,企业应用层面,信息化从业人员在推动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同时,企业对信息化效果不是很满意。


具体抓信息化的从业人员认为信息化很重要,但是在推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很多问题;整个企业层面也觉得信息化很重要,但是感觉到还有很多想要还没有达到的目的。


2

目前建筑业信息化存在如下问题


以上是我们从一个施工单位拓展成为一个全产业公司的过程中,对信息化认知的总结,在这些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目前建筑业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满足管理需求的信息颗粒度太粗。刚才工期的例子,也是属于信息颗粒度太粗,目前我们的信息化管理需求仅限于在排计划的时候,知道四天一层或三天一层,实际上我们更深层次的管理需求,也就是知道四天一层比三天一层可能节省10%的成本,这个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管理本身比较粗,另一方面,支撑管理的信息颗粒度不够细。像这种颗粒度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的指标控制、钢筋含量,这些指标对整个结构配置、体系选择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这些项实际上都是需要在管理需求颗粒度上下沉下去。


第二,信息的边界条件和应用场景不明确。以钢筋含量举例,30公斤的钢筋含量,到底对应的是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北方的户型、南方的户型,是高抗震区、低抗震区,它实际上是有很多区别的,哪怕是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的项目,不同的高度都是不一样的。


第三,信息覆盖不足,很多环节信息缺失。城市规划要考虑种族分配问题,它涉及商业和整个区域里面人员的知识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整个信息面是非常广的,而现在已有的信息化点和开始关注到的信息化点,离全过程的需求还差得很远,我们需要持续的去完善;


另一个是以管理动作为主,而很少关注管理内涵。很多企业之前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实际上也走过这个阶段,大家把管理动作的流程信息化,很多事情当成了信息化的主基调,合同现场要评审,评审完了之后才能签合同,签完合同才能去结算,做了结算才能报计划,报完计划才能孵化,等等这一系列动作,大家将流程进行规范化。


但是内涵方面,比如签的合同合理吗?合同里面的条款文本是什么情况,里面的一些责任条款、权利条款包括一些风险条款,跟实际结算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管理工作是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一块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目前还没有做太多的深入。


第四,信息逻辑性不强导致平台型信息化应用不深。平台型的信息在日程管理过程中有很多不是一对一的,我们需要从不同的业务线,从不同的相关方面提取信息,再进行加工,加工完成了以后会形成很多新的信息反馈,来支撑下一步的管理决策。


只要存在两个以上业务线,就存在信息技术的问题,只要能支撑这个管理动作,我们就可以把它定义成平台型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化的应用有一个前提条件,我们得知道每一个管理动作需要哪些相关方的哪些信息,这些信息过来要进行什么样的逻辑运算,然后使用者再得出一个什么样反馈,这个逻辑通道、逻辑关系在我们整个管理过程中在很多点上面也不太清晰。


3

对未来信息化发展工作的部署


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未来信息化的发展应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要武装强化认知层面。在我们整个公司的所有管理机构里面,大家一直在强调先有信息后有化,没有信息的信息化实际上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我们的信息解决了前面那些点的问题,信息和管理动作之间的关系清楚了,才能真正知道哪些信息在现阶段可以直接创造价值,这一部分信息化的投资和未来的开发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提升,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企业健康的信息化持续滚动提升的机制。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面对先有信息后有化的认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是开始搭建数据框,既然我们是全产业链公司,全产业链公司对于信息逻辑和信息框架的需求比单专业公司的需求要高得多,比如在投资立项的时候,我们对全周期信息逻辑关系的需求就更突出,核心要实现真正的数据化,就是搭建把所有信息涵盖在一起的数据框,数据框本身就是分层次、分维度,到现阶段我们还没有能力搭建一个完整的宏观的数据框,将所有的相关方、所有的相关点都能够涵盖在一起,在框架这个层面我们也可以一个点一个点去突破;


其次是挖掘非信息规律,对现有的信息梳理完以后,我们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即要对信息的规律、信息的边界、信息的标准要进行治理。


在这种标准和条件下有效的去填充我们已经搭好的数据框,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数据来源,或者在框架里面的数据能够得到真实有效的应用;


最后是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数据框的概念实际上是搭建整个数据的逻辑关系,但是数据逻辑关系如果落地?它并不仅仅是知道这个钢筋含量的指标跟后期的成本关系,或者跟前期设计的关系,只知道这个关系没有用,这个关系要想在信息化里面落实,它需要细化到具体的管理动作,这些动作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网络。


信息是从哪一步的哪一个动作哪一个成果里面产生的?要流到什么地方去?它是如何流到那个地方去的?整个网络建设这三块应该说是我们整个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思路。


第二,要快速的拓展末端点状应用,增加数据采集覆盖率。目前在很多行业交流里面,结合大家的智慧总结出无数的点,已经开始展开信息化,但是这些点仍然不够,根据全产业链的需求,这些点可能连总数据需求的10%都不到,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没有行业的数据来支撑。


基于此,我认为比较好的持续性的活动是降本增效大赛,我们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降本增效大赛,每次大赛里面我们都会大概梳理出30-50个点,这30-50个点或者是提升传统的功效,或者能降低成本,当然这些点不仅仅涉及技术,有很多是关于商业模式的。


正向来说,我们每个月都在持续产生30-50个新的创意,来提升整个管理效率。


但是从反向来讲,我们目前还有大量的没有挖掘出来的点,如果我们持续搞十年降本增效大赛,平均每月产生50个点,十年将积累大量的点,并且这些点还将持续的拓展提升,这样就增加了点状的覆盖面,这对所有从业人员及企业来讲都是没有风险的,只要认准了这些点能够产生真真正正的效益,能够降低成本,或者能够提升效率,可以不去关注数据的格式、应用的方式,甚至没有软件,就用Excel表格功能也能实现很多信息化的应用,核心是有信心进一步识别末端点应用层面的需求。


识别完需求,着手拓展末端点状应用,增加数据采集覆盖面。识别完需求以后,敢于下决心在很多点上真正将信息应用于我们日常管理当中去,再一个就是补充完善信息的复杂度,慢慢去拓展各个点状应用的覆盖面。然后追溯点状应用信息源,建设信息应用场景,即关注信息的来源、边界和应用场景条件,解决信息管理和业务两张皮的问题。


第三,围绕三线并行的概念,从多个层级来推动整个信息平台的建设。例如设计环节中的点状的各种应用,户型产品的开发涉及到日照的分析、人流峰流的模拟分析等。然后到了第二个层级,现在行业里大家比较倡导的BIM系统的应用,我们在各个专业之间在不同的空间部位,以及它们的相对关系这个基础上去细化。


原先可能是针对整个建筑的大的模型建筑,但当我们把一个建筑当做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一部分建筑物的主要模块摘出来,只有针对到具体的部位,很多数据、信息的可复制性才能找出来。


最后到了第三级,即设计跟成本的关系,第三个层级需要进行业务交付的信息平台,到第三个层级大家可以关注到设计、施工、加工三条线,当然每个层级里面可以再细分一两个层级。


比如加工,在末端环节要关注工位,总共有多少个工位,每个工位里面有多少工序,工位上面支模板、绑钢筋、打混凝土,要细化到分钟,这在传统建筑业里面,工期是不可能管理到这种程度的,但在现在的工厂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是可以实现的。



(责任编辑:奚雅青)


延伸阅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认定第二批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和产业基地的通知 住建部认定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 南京新增6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