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BIM学院 >

关于那些BIM的恼人的BIM问题,我们都聊了些什么?

关于那些BIM的恼人的BIM问题,我们都聊了些什么?

打印 0条评论来源:BIM清流BIMBOX(id:BIM-BOX)

01


怎样看待实在的 BIM 和展示的BIM?


罗锋

2011 年的时候,罗锋在北京一家中字头设计院实习做建筑设计,有一天接到通知,说他正在跟的项目要上电视台,颁发一个 BIM 相关的奖。那时候国内的评奖才刚开始,也没有正向设计一说,整个项目虽然是有一些 BIM 和数字化的体现,但主要还是翻模的,也没有考虑那么多 BIM 应用点。


那个时候有这种政策风向,需要很多标杆项目去做案例,所以哪怕 BIM 只是在过程中有所参与,在对外展示项目、企业价值输出的时候也会存在价值,这是罗锋当时一个很深的感受。


后来罗锋自己出来创业,希望用科技去改变行业,做出真正服务于产业的产品来。不过还是遇到市场上很多偏展示、观摩的需求,比如扫一下图纸出来一个 AR 模型。


一开始他很看不上这样的项目,但后来和客户交流得多了,思路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也看到了企业价值输出这个层面的东西。


当时他会和团队里的人说,你要让客户有机会去展示他们的能力,让用户领导对外能把项目关于 BIM 和数字化的「牛」给吹出去,而一旦领导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企业对外已经有这么个形象定位了,往往很多事推起来倒更顺利了。


有时候,技术层的老法师会觉得展示的东西太 low,但如果换个角度,为了推进那些真正能产生技术价值的东西,第一步应该能让领导层对 BIM、对数字化的事情有价值感知,而不是说花了几百万进去,很多价值都产生于内行人的纯技术范畴,外面感受不到。


很多时候,领导层能决定某项技术的整体投入,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要在预算紧张、人员短缺的情况下,无论是观摩还是汇报,尽最大可能把成果用外行人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个工作是很重要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就只关注作秀、而不去搞实事儿了。往往当领导层都相信这个事情的未来,就会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投入进来,预言就会自证。


十四五之后,国家推出了很多数字化方面的政策,各地方也跟着出了很多细则,这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从前在比较苦的日子里还高举数字化旗帜的企业,有的信息化很强、有的技术落地很强,或虚或实的名声在外面,他们就真的会拿到相应的项目和资源。


大到企业对外的价值输出,小到企业内部的标杆案例,每个人、每个项目的阶段不一样,没必要一下子把步子迈得太大,有多少预算就做多少事情,做出标杆效应来,然后别忘了把价值输出出去,让外行人能看得到、看得懂。


祝绍隆

这个问题要分阶段来看,方案阶段把建筑、装修和周边的场地关系讲清楚,除了展示方面,还可以给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便利。如果是施工阶段,首先精度得达到施工精度,其次公司的管理得支持用 BIM 指导施工。


呼宁

在现阶段有效的 BIM 跟参与的人员是有直接关系,BIM 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个漫长的普及期,大家基本上都能明白 BIM 的概念和部分作用。但真正能做好的项目,就需要项目的各参与方都有会用 BIM 的人员,而且能做到尽心尽责,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也是目前国内工程行业的通病。


在 BIM 的应用上,选对人是首要的,业务能力、责任心、团队配合这三点起决定性作用。


童天

现在很多项目都在做重复工作,一模到底的工作还是比较少的,施工过程中,进度排布和方案阶段需要与施工单位技术部门紧密配合,使用模型来讨论方案,排工序的先后顺序,看是否有冲突点,这些都还是能产生效益的地方。


张少南

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最后付款的时候项目领导签字很痛快,把钱给了,就是有效的 BIM。如果技术做的很好,沟通做的不好,最后领导也认为做的不好。技术做的好,沟通也做的好,大家才会认为是有效的 BIM。


李越宇

要把 BIM 融入到项目日常工作中,而不是自己埋头只做自己的事情。


刘冰浩

施工阶段主要就是管综、工程量、装配式深化等可操控的东西,做细了有很大的价值,同时像流程管理、人员素质这些因素是不好控制的,做不好的话 BIM 反过来可能对施工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这完全取决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力度。


BIM 的后期运维是对已有的建筑进行管理维护,更多的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信息是更为庞大的东西,而且是可以影响未来的,所以 BIM 如果不进入运维阶段,是很浪费精力和资源的事。


王俐丹

实在的 BIM 是事前管理,与项目管理环节相结合,输出成果并辅助项目决策,真正指导施工。其实很多项目都已经用 BIM 指导施工了。


翕伦

展示 BIM 往往是被迫做的,是死板和不自然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取决于使用者是否真在用 BIM 解决问题。


兰瑞彪

没有真假 BIM,只有不同的需求,往往领导喜欢的,能让领导高兴的,能让领导给钱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技术层面,从类似净高检查、碰撞检测、施工准确下料等应用点切入,实际帮项目省钱、省工期。


郭小亮

BIM 的落地是体现价值的关键,落地很难很难,会改变企业工作习惯、流程、管理模式,这些应该在项目之前就规划好,并且坚定不移的付诸实践,管理上也要必须非常严格。


02


部门和个人如何宣传自己?


郭帅

个人的宣传,有个很容易实现的小窍门,平时尽量加上直属领导、公司经理、集团总工等相关领导的微信,然后经常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个人总结和工作成果发到朋友圈里。


有一段时间他跟着直属领导出去学习,会把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包括年初和年底自己写的总结,都会发到朋友圈,领导经常看到,就会对你是谁、在做什么事,有比较深的印象,有相关的工作就可能会优先想起你。


另一个很好的宣传渠道是公司内部的各种会,比如很多科技项目里面都会有 BIM 这一块的预算,定相关指标的时候会开会讨论,批经费的时候也要上会评审,年底总结汇报会、年初规划会等等,把自己和团队的成果好好总结提炼,都是能让大家看到的机会。


童天

看成果如何能帮助别人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他自己做了4D进度模拟,就能更好地帮助技术人员把计划和方案调整得更加完美。帮到别人了,别人就记住了。


张少南

宣传阵地有网站、公众号、著书立说、公司展厅。宣传方式主要利用公司内部总工会、年会、新生培训会、现场观摩会。


03


遇见过哪些制约 BIM 发展的实际问题?


刘泽洲

作为设计方,他们也会有一些项目需要外包,通常就是找个人团队或咨询公司来帮他们建模。


他们经常遇到的麻烦,就是关于驻场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合作的外部团队,不知道把任务交给他们的时候,对方到底在项目上投入了多少人力,也不知道对方的进度、问题和阶段性效果。


如果是单纯为了展示的建模,对于驻场的要求可能不太高,但如果真的想通过 BIM 去解决一些问题,那即便第三方公司在后方有团队支持,在现场也必须要有一到两个对接的人。


项目上最担心的就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却找不到相关的负责人来及时处理问题,现场的时间不等,问题得不到解决,最后很可能是设计师背锅,甚至可能是 BIM 技术来背锅。


李越宇

在项目里控制 BIM 的投入成本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在他们的项目上,不把 BIM 当做一个单独的点拿出来,也没有专职 BIM 工程师。技术员比较辛苦,既要做技术方案、做交底、跑现场,还要兼顾做 BIM。但是高压带来的好处是,个人成长会比较快。


很多做 BIM 的人到现场其实并不懂施工,跟现场交底,和劳务、安全、质量等部门沟通交流,都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工作就很难开展。哪怕就是简单做一个施工工艺动画,也必须知道展示的重点在哪个位置,哪些部位可以忽略掉。


站在项目的角度,不只是技术员会做 BIM 相关的工作,像是安全员、质量员等等,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培训,把 BIM 工作分解到各个部门,而不是一个 BIM 中心把所有事都干了。比如安全模型和场布模型,经过简单的培训,所有相关人员都可以自己完成,再去跟现场做交底,这个事情并不难。


最终的目的,是把 BIM 工作分解出来,让各个部门都参与进去。


在降低成本这条路上,他们也躺过不少的坑。比如商务人员要用造价软件出一版模型,BIM 人员也要出一版模型,他们专门做了测试,能不能用一版模型干两件事,效果不是很好,主要还是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存在问题。算量模型导入到 Revit 里面会有构件丢失,做 BIM 深化的时候还要手动补构件,时间成本很高。


另外一层麻烦是和设计院之间的协作,设计院的模型拿到施工单位要有个审查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非常麻烦,因为施工单位都是按图施工,不能按模型施工,也没有人对模型的正确性做签字确认。即便设计院声称是模型正向出图,也要逐个构件去对照模型和图纸,时间成本非常高,还不如自己重新建。


李越宇说,除非有一个第三方机构,像敲审图章一样来保证模型的正确性,否则设计和施工无缝协作这条路还是会很难,一模多用这个美好的设想,还有很多行政问题和技术问题要解决。


郭帅

郭帅自己公司遇到比较大的是人才培养问题。


他工作的城市是太原,技术发展起步比较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大,很多年轻的人才好不容易培养出来,很快就跑到外省去了。


去年他们成立了运维中心,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做调研,发现集团只有几家公司有专职的 BIM 人员,其他分公司的人要么跳槽了,要么已经到了管理岗,中间出现了很大的人员断层,很多部门定位成管理部门,但因为下面没有人,没法施行管理职能。


内部讨论后,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搞培训,重新积累人才。目前实施下来,主要分成两个层面的培训。


➤ 第一个层面是实操培训,一年两次,新员工入职必须参加,主要涉及到建模、工艺视频和漫游视频。


之所以要求全部新员工参加,一方面是考虑扩大培训覆盖规模,哪怕有人员流失,也有一定比例留下来的人会基本的技术;另一方面是普及技术概念,哪怕以后不做 BIM,但各部门的人对 BIM 有个基本认知,配合起来阻力要少很多。


➤ 第二个层面主要是针对技术负责人,以及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主要是一些应用理念和思路的培训。关于 BIM 技术今后能在生产中做哪些事,用哪些技术和传统工作去结合,解决哪些问题。


另外针对具体的项目,还要有集中培养 BIM 负责人的突击性培训,做一对一的辅导,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到项目上能把事情顶起来。


培训是一个长期的事,一两年才能有一批基本建模的主力,三四年能有一些兼顾技术和管理的中层,而高级的管理人员可能需要五六年的成长期。


但这件事他们还是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希望最终能达成 BIM 技术的去中心化,各个部门都利用这个技术完成各自的工作,互相协同。


BIM 的工作落实到很多部门,其实需要的相关技能并不难,整个培训走下来之后,大家都能掌握需要的能力,撇开一些部门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难度和掌握 CAD 差不多。


罗锋

罗锋他们公司是做产品研发的,关注 BIM 领域很久,也接触了很多甲方。


他曾经见到一些高级开发商,或者是政府管理的园区,在听以见科技做方案汇报的时候,觉得产品的应用方向很好,但同时也抱怨说,自己收到的 BIM 基础数据很差,差到没办法实现高级应用。


现在市面上的咨询公司很多,声称能做 BIM 的施工单位和设计院不少,内卷竞争也很严重,但其实很多公司给出的成果达不到甲方的要求,导致甲方很多后续的工作没办法展开。


很多时候甲方和服务方已经往后设想了好几步,但回过头来一看,往往第一步模型和数据都还没做好。罗锋他们也经常被甲方问到,能不能推荐一些基本功扎实的咨询公司。


低端的 BIM 市场竞争很激烈,像杭州这样的城市几块钱的管综就很多公司抢着做,一个 BIM 工程师年产值可能还不到 30 万。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供需偏差,甲方还是需要高质量的 BIM 团队的。


从罗锋看到的市场情况来看,坚持去做高质量的 BIM,在未来是很有市场的,也有越来越多的业主想明白了自己要什么,愿意为 BIM 付出应有的成本。


数据生产这个市场还远远没有到饱和竞争的程度,这里面对所有人来说都还有不少的机会。


童天

工资无法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造成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建立了「师徒带教」制度,确保业务连续,并且将系统知识模块化,在应用实施中培养能上手的人员。


李越宇

人才问题是大问题,专业性人才不足,全面性人才缺失。培养企业自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BIM 人员的待遇,激发人员积极性。


刘冰浩

公司以实现数字孪生和实现 CIM 作为目标,现在市面上有相关的产品,也是一个方向,不过这个路上还需要不断探索,主要问题其实还是技术和投入之间的平衡,先进的技术成本很高,相应的 IT 人员、成熟的 BIM 工程师也紧缺。


王俐丹

➤ 人才不够:自己培养,高校输送,备选团队


➤ 没项目:发展BIM 服务爆品


➤ 项目不会干:实施标准化,项目经理负责制,思路逐层落实


➤ 市场低价竞争:项目实施标准化复制


荣强

公司的 BIM 就好像意外怀了业主的孩子,现在得自己养,开发这孩子的潜力。公司主要是做装饰 BIM,在幕墙异形曲面方面的作用已经是公认的,但在内装饰中,还是赚不够奶粉钱。


04


装配式设计与 BIM


刘泽洲

现在 BIM 和装配式的发展都有点尴尬,二者都有一些政策支持,但政策都没有说明做到什么程度,这就导致大家响应政策会去做,但 BIM 就是翻个模,装配式就是在空调板、楼梯上下点功夫,凑凑装配率。


目前装配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成本比较高,这里面的成本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要的成本增加,比如设计阶段要增加预制构件设计,生产阶段必须有设备和厂房;另一方面是不必要的成本,比如到了加工厂才发现图纸有问题、到了现场才发现构件生产出现错误等等。


现在这个阶段,要实现装配式的普及,比较有操作性的方法是把不必要的那部分成本尽量降低,关键就是提高生产精度和管理精度。


刚开始做 BIM 的时候是在建筑专业,刘泽洲非常羡慕机电专业很容易出成果,而土建专业似乎就是给机电提供一个建模的基础。


而做了装配式项目之后,刘泽洲发现土建专业可以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很多细部的设计工作可以节省后期的时间和成本。


装配式图纸的表现方式更像工业设计中的三视图,会把所有细节尽可能展示。如果用传统的出图方式,一张图上就只展示一个构件,哪怕非常有经验的工程师都没办法在两张图之间发现组装问题。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如果安装的时候发现两个构件的钢筋碰撞,或者预留孔洞和另外一个构件的钢筋冲突,就只能把其中一个构件的钢筋掰弯,把构件放下去,再把钢筋调正。这其实就已经违背了装配式的初衷,不仅没有节省现场人工,反倒是降低了效率。


装配式的专项设计一般在设计工作链条的下游,要拿到机电、精装等专业的提资之后才能开展工作,其他专业都认为图纸已经调整好了,只要按照提资的图纸来设计就可以了,但真的做起装配式设计来,类似精装预留和钢筋碰撞、机电和精装碰撞的情况还会有很多。


用 CAD 做装配式设计,很难做到拆完构件之后,再拿着点位到图纸上找问题,工作量太大了。而如果一开始就能有这么个模型,提前交给机电和精装专业,那么大家就能在一个基础上放置自己的设备。


甚至在一些项目里,不需要精装和机电专业的人用 BIM 模型来设计,因为装配式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模型把图纸导出去,告诉对方什么地方有钢筋,对方直接在钢筋的间隙处开洞,协作也是可以开展的。


一般项目用 BIM 做正向设计,会存在出图规范性带来的效率问题,而在预制构件设计的时候,这种因素的影响反倒没那么大。首先的要求是构件厂能看懂,知道构件的尺寸、需要放哪些预埋件就可以了,审图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标注、字体、字号等问题不会牵扯设计人员太大的精力,这也让设计师用 BIM 模型出图的速度更快。


在实际项目中,他们会把每一个构件做成一个参数化族,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实现同一个预制构件在不同位置的变化,并且自动计算构件的重量、体积等属性。


不像精装专业算量比较复杂,因为这种族本身就是装配式的构件,所以当一个族在项目里改变了参数,跟构件生产相关的数值就已经出来了。同时可以把重量和尺寸信息提前交给施工单位,让他们去做吊装的筹备。


用 BIM 做装配式,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浪费 BIM 设计的精度,在装配式项目中,能把细节设计传递到现场,而不是只做其他专业的基础模型,这样能发挥出土建设计更大的价值。


此外,刘泽洲也希望,能够把装配式设计加入到整个设计周期中去,与其他专业尽早配合起来,通过更合理的拆分,让预制构件的种类更少,从而实现整个项目经济性的优化。


童天

童天也认为,应该让装配式深化设计必须提前再提前。


从他个人参与项目的经验来看,甲方一开始做 BIM 的目标是实现全过程的应用,从设计阶段开始就要求做模型出来,当然也要求参建施工方也做 BIM 深化。在选择装配式实施厂家的时候,他们会考虑有深化设计的能力,并且能按照深化设计把预制构件做出来。


BIM 在施工阶段,比如梁柱之间的钢筋有交叉,查出来有钢筋碰撞,设计单位的解决方式是把主筋之外的钢筋都截断再施工,其他的抗扭钢筋或者架立筋使用套筒安装。


他们作为施工方,会去做施工交底,把所有的梁柱、女儿墙等重要节点做施工节点模拟的视频,让现场更直观地了解施工吊装顺序和钢筋安装顺序,要求现场的每个施工员都看视频,这样的动画会作为图纸的补充。


当时他们做的项目有 20 栋单体建筑,相同的构件非常多,他们在深化设计阶段对相同构件做了归类合并,提交给生产企业,通过高复用性来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他们给每个构件都安装了 RFID 芯片,在安装和维护的时候为构件的室内定位服务。


(编辑:奚雅青)


延伸阅读:

BIM如何应用于装配式建筑 应用国产BIM打造“数字建筑”新标杆 施工企业BIM双元应用:组织支持与个体因素的跨层影响机制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