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BIM学院 >

建筑师眼中的BIM:睁眼看BIM,多务实少弄虚

建筑师眼中的BIM:睁眼看BIM,多务实少弄虚

打印 0条评论来源:BIM协同(id:BIM-Slash)

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这是一位华工建筑学研究生对BIM的看法,为此邀请周工谈谈他对BIM的应用的看法。以下内容经授权予以转发,本文内容来源于知乎达人笨小孩的内容。


周工作为华工的一名建筑学研究生,了解并学习BIM相关知识本就有点不务正业的意思。因为似乎建筑学学生应该多谈一些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的故事,同时说一些空间理论,探讨一下场所精神,或者结合时代人文,谈谈文化自信和批判的地域主义、文脉传承,保护和更新之类的东西;务实一些,也应该讲讲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容积率最大化、去化率或是造型手法和风格问题。



但了解BIM这件事应该没有错,但如何了解、如何思考、又如何看待,这非常重要!!


就像当年魏源睁眼看世界一般,如今在信息充斥、良莠不齐、标题党害人、煽动性很大的媒体时代,我们更应当“睁眼看BIM"。



从2014年接触BIM(算很晚了),到现在一直在关心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发展。不可否认它走的并不顺利,也并非十分完美。


而看过那么多言论之后,我就有一个想法:谈BIM的人还是有点心浮气躁,画大饼的感觉,所谓理论不是拿来营销和糊弄人的,而是踏踏实实做出东西,能带来效益的,否则都是瞎扯,不要总是说未来是好的,未来怎样怎样,我就想问,现在能怎样?能不能出符合目前要求的施工图,审图那个环节能不能过得去?项目周期能不能赶得上?一模多用怎么多用?…………这些问题回避它,而去大谈特谈更为高远和宏大的理论真的有必要吗?


一、BIM是不是个软件?


概念的辨析都说烂了,虽然BIM不是一个软件,但BIM总归要落到软件上。


类比来说:


a、建筑设计不是画图,但最终都得落实到图纸上。


b、电影不是做动画,而是讲一个故事,但在最终都要落实到镜头、脚本、场景、台词上。


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和工具,明白就好,没必要太纠结。


二、出图重不重要?


当然重要!规范的图都出不了,还说什么BIM,那什么是规范的图?就是按照二维时代制图标准出图,这时有人可能会说,都用BIM了,为什么还按照二维制图标准交付?是不是要更换制图、交付标准?哎,饭得一口一口吃,事情得慢慢来嘛,改革也不是说改就改的。


所以我反倒认为,BIM阶段按照过去的出图标准出图其实并非是一个强人所难的要求,而是一个再正当不过的要求。


有时候那些不懂BIM的人才能一语中的、直戳要害地点明那些BIM的布道者一直不愿直面的痛点,当被人问到,他们也只能说: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能基本满足图面表达要求……。


能不能别说”理论上“?能不能别说”基本“?这种不确定的回答很让人心慌。


因此,不懂BIM的人提的那些问题,反而是最有价值,最值得研究解决的,别嘲笑他们不懂BIM,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对的,他们比那些天天吹BIM的人更懂得: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所以请优先解决以下问题,再去讲全生命周期、4D、5D、6D、运维管理、施工模拟等概念。


问题一:能不能按照我院制图要求出图纸?


问题二:审图中心、规划局那边能不能过得去?


问题三:能否按照目前要求出图报建,(报建通之类)?


问题四:各个专业到底怎么合作,是不是要专门设一个协调岗位?


问题五:建族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工作,也是很影响效率的工作,是设计人员来做,还是单独设置一个建族的岗位?


问题六:结构出图怎么办?


问题七:如果操作熟练,流程清晰,架构合理了,能不能适应当前的项目周期,正向出图?


收起那些花里胡哨的PPT吧,不要跟设计院的人畅想未来了,踏实一点,脚踏实地地解决这些问题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深刻感觉:国内做二次开发的人反而是最踏实的,他们就是立足这些最基本的在某些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需求,不断探索,解决国人需求,从而提高模型创建的效率,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谈理论的人还总是轻视建模的,认为那些是小技巧,微不足道,可是建立一个完善的BIM模型并非简单的事,而没有模型,那些畅想的美好的梦可就真成了白日梦。没有模型,BIM就成了大忽悠,而建模这项工作还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


三、BIM不应成为营销手段


在微信公众号泛滥的当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凡事都能说上两句自己的看法,而BIM这项本来也没有多神奇的东西,在媒体的一顿吹嘘下,反而变得”妖魔化“”复杂化“,给这个东西蒙上了一层似乎很神秘的面纱。


BIM真的不神奇,也不应该被某些人炒作赚取流量,而那些文章你读完之后,大多感觉一无所获,又给你画了一个大饼,没有分享实际的东西,我们想看的是:你怎么用的?碰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对最后工程建成有什么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而,这些是没有的,都是理论,都是“未来的美好蓝图“……所以,我宁愿去探究学一点踏实的东西,例如:


a、既然revit是模型和信息双向关联,那么,数门窗表,画门窗大样这种事是否可以省略?能否自动排布门窗大样?能否自动分层统计门窗表?


b、revit能否借鉴一点天正的优势,在出图上快一点?


c、模型信息怎么利用,怎么挖掘,又怎么更好地指导施工?我们是否要多出一些更细节的图纸?


d、revit既然是基于模型,剖切出图,能不能多出几张墙身大样,边边角角都涉及到,保证表达的深度。


因此,目前宏大的理论不是大问题,这样的书太多了,多到可怕,大饼也还是少画点好。当下还是要落实的技术上,落实到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我们终归还是要做事的嘛,终归是要把工程建出来的嘛。


BIM的概念不应媒体化、也不应被当作什么开天辟地的理论做营销。


四、少吃大饼,专业第一


其实说白了,BIM落到我们这些普通设计人员的手上,纠结最多还是软件操作,至于这项技术对于行业的推动,我们可以关心,但我们改变不了,该画的图还是得画、该加的班可能还是少不了。


少吃大饼,多实践,想说得是,关于BIM的时代布局和规划了解一下就好,毕竟这件事压根就没有人想明白,但房子还是在建,建筑、结构、水暖电这些工种一直都在,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的知识,讨论这些更是扯淡,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它还真就是一种新的工具,不过是电脑上多装了一个revit的事,然后呢?该干嘛还是干嘛。


A:过硬的专业能力


B:良好的人际关系


C:BIM(科学的管理方式和高效的协同平台)=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员。


ABC是有先后顺序的,我个人认为A是最重要的,所谓专业就是这些,毕竟工程还是项技术活儿,没有技术,纯耍嘴炮恐怕不行,而之所以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二,是因为我哦们不可能单打独斗,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我们毕竟不是机器,不能没有感情地工作吧,而个人情绪又会影响工作效率,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


而BIM只是说是一个加分项,它就是一种管理方式和高效的协同平台,它是按照理想模型设计出来的架构,是工具理性的产物。没有前两者,这也没用。


例如:万一建筑结构的同事闹个不愉快,有人,撂挑子不干了,还协同个啥,还谈什么BIM.(对于技术的运用一定不能凌驾于人的情感之上)


总之,专业能力是第一,但这里的专业除了传统我们认知专业(建筑、结构等)之外,BIM经理、技术顾问之类的也算专业(虽然很少有这么说的),毕竟能把这么多工种拉到一个协同平台上,管理好他们的合作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而从技术角度解决各专业的技术疑难的技术顾问也得对工具有深刻的理解和经验。


五、BIM≠Revit


本文很少提到BIM软件是什么,是因为太繁杂,主流的是revit(仅就建筑工程而言,不涉及路桥、基建),但主流又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用的人多呗,revit之于BIM的关系,可以这样类比:


百度和搜索引擎的关系,百度≠搜索引擎,但中国人用百度多,所以你碰到问题,别人呢会说,”你去百度一下!“此时百度似乎于搜索画上了等号,这种名称替换概念的事很常见,也不稀奇。


因此revit≠BIM就不言自明了。


也许以后很难有什么国产搜索引擎把百度给干掉了,就像很难有一个更好的BIM平台直接把revit给代替了,用户习惯培养不是朝夕就能变的。但不管如何,大家都用你就用吧,关键是大家一起配合把事情做好,不要搞另类。


1636512962490859.jpg

(编辑:奚雅青)


延伸阅读:

BIM如何应用于装配式建筑 应用国产BIM打造“数字建筑”新标杆 施工企业BIM双元应用:组织支持与个体因素的跨层影响机制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