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智能建造 - 最新资讯 >

建筑工人“老龄化”加剧,智能建造如何提供最优解

建筑工人“老龄化”加剧,智能建造如何提供最优解

打印 0条评论来源:新浪财经

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年轻持续提高至41.7岁,比上年提高0.3岁;其中,50岁以上占比超过27%。

  来源:《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与此相对应的是, 不久前,“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这让建筑业农民工的“超龄工作”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建筑行业高空作业多,危险繁重特性强,农民工“超龄”极易带来安全风险。但另一方面,随着清退令的落地,已经逐渐“老龄化”的建筑行业,用工荒难题会进一步加剧。


  那么,建筑业该如何寻求出路?是否存在一个最优解,既能减少超龄农民工面临的安全风险,同时又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职业尊严以吸引更多年轻力量?


  答案或许隐藏在科技的力量中。传统建筑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在既有的现代化技术体系中,建设智能建造体系,进而降低建筑工人对体力的依赖,提升建筑安全与质量。


  清退令背后,建筑业日益“变老”


  近年来,包括上海、天津、深圳等多地发布了建筑业清退令。比如在上海,相关规定明确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此外,55周岁以上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工人禁止进入施工现场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危险性、风险性高的特殊工作。


  对超龄劳动力做出适当限制有现实意义,相比起年轻劳动力,超龄农民工体力和反应速度下降,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对重劳力工种的匹配程度有所降低。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8年全年建筑业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死亡的人员中,60岁以上占比达到15%,而当时建筑从业工人中,超过60岁的占比仅有1%。


  在此背景下,全国多地发布的建筑业清退令主要是引导超龄农民工避免从事高危岗位,背后动因是进一步保障超龄农民工的生命和安全权益,同时也可以降低建筑业事故的发生几率,减少行业风险。


  不过,建筑业本来就存在老龄化和用工荒同时加剧的问题,劳动力的新旧交替面临较大挑战。随着清退令在全国各地的落地,必然会导致用工缺口进一步扩大。


  《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数约为2.93亿, 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8.2%,同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占比持续提升,已达27.3%。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升,2021年已比2017年整整高出2岁。


  来源:《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近3亿农民工中,从事建筑行业的超过5500万,他们的 “老化”趋势更为明显。以江苏省为例,全省560万建筑工人中,50岁以上占比约为48%,而18-40岁占比仅有29%。


  数十年不变,建筑业遇“迎新难”


  2021年,建筑业农民工平均月收入达5141元,同比增9.4%,无论是增速还是收入水平,均在农民工群体中处于前列,与城镇私营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相当。为什么建筑业的“人才断代”和老龄化现象却更为明显?


  “清退”相对高龄的工人,意味着建筑工地的工种具有高危、对体力高消耗等特征,由此,建筑工人的职业周期相对于其它行业有所缩短。


  以高层建筑的外墙喷涂为例,建筑工人站在吊篮之中随风摇摆,高空坠落的风险较大。同样有坠落的风险的还有架子工,每天需要爬架,进行脚手架的搭设与拆卸。


  事实上,“危繁脏重”的工地环境几十年来未有重大改变,如今的年轻人学历更高、享受更多现代生活方式,看到父辈们的风吹日晒和辛苦劳作,他们会选择外卖、快递等替代性岗位。


  在中国城镇化的后半程,如何保证高质量发展和劳动力结构均衡是建筑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传统建筑业必须跳脱出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并向智能化、数字化的趋势发展,逐步以科技创新改善施工场景,打造出更加安全、整洁的工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既是维持行业、产业继续升级的需要,也是让更多劳动者享受发展红利的必然之路。


  而既有的现代化技术体系中,最有可能承担起建筑业革新重任的便是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智能建造体系的搭建。


  早在两年前,住建部等13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玉平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加大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有效替代人工,进行安全、高效、精确的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和施工作业,已经成为全球建筑业的关注热点。


  助推行业升级 智能建造或将创造新岗位


  重塑行业,关键要看科技的力量。虽然我国建筑行业智能建造的整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通过头部公司的不懈努力,如今建筑机器人领域的诸多空白已经被陆续填补,我国建筑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也逐渐进入“快车道”。


  比如过去4年,碧桂园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智林”)不断积极推进机器人建房的试点工程,截至2022年4月底,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近50款,投入商业化应用达到21款,累计施工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


  从已经商用的机器人来看,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可自主作业完成体力繁重或者有危险性的施工工序,从而保障工人作业的安全和健康。


  以地坪研磨机器人为例,传统研磨方式需要工人推着沉重的机器,不仅体力消耗大,而且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噪音等,极易带来职业病伤害。而现在,工人只需站在远处用平板操作,地坪研磨机器人便能自动定位路线进行作业,还能同步收集打磨灰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在应用的外墙喷涂机器人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高空坠落风险,而且喷涂过程稳定可控,施工效率和质量相比传统人工也有所提升。


  当前,行业发展模式的迭代也会导致对工人需求的变化,随着智能建造发展日益成熟,产业链上下游将会诞生更多全新的工种。目前,博智林已经积极与国内职业技术院校合作,提供系统化职业技能培训,使大量建筑工人从农民工变为高素质的智能建造产业技师。


  行业岗位技术含量增加从而提高了职业专业度,让从业者获得一技之长。对于中老年农民工而言,则可以向轻体力劳动转型,从而延长职业生命周期,获得更为轻松的劳动体验。


  在博智林机器人得到广泛应用的工地上,多了很多年轻人身影,他们熟练地通过平板电脑操控,让机器人配合完成各项施工工序。“就像用手机玩游戏一样简单,区别在于你能看到自己操作的机器人在动,这很有成就感。“其中一位产业技师说道。


  建筑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随着机器人应用技术和智能建造体系的逐步普及,施工安全、质量、效率等困扰行业数十年的痛点与难点将被逐一破解,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与职业尊严也将随之改善。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基于智能建造的结构施工阶段劳动力资源动态控制研究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智能建造应用场景目录的通知 长沙着力推进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壮大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