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发文,力挺BIM
8月28日,住建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在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和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目标。《规划》特别指出发展智慧建造技术,普及和深化BIM应用,发展施工机器人、智能施工装备、3D打印施工装备,促进建筑产业提质增效。
中铁十七局集团多领域推广应用BIM,取得成果
荣获国家级大奖
吉林大剧院钢结构屋面深化设计
中铁十七局集团吉林市人民大剧院项目,荣获全国最佳BIM施工应用奖。
BIM人才团队
中铁十七局集团建筑公司BIM技术应用中心正在办公
2015年12月,中铁十七局集团BIM应用中心应运而生。下属勘察设计院、一至六公司、建筑公司和电气化公司分别成立了BIM中心,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和软硬件,其中专职人员50多人,兼职人员300多人。目前,全集团了解BIM技术的人员达上千人。
多领域应用助推管理升级
中铁十七局集团前瞻性地做好3D打印、BIM技术的研究试点,打造核心竞争力。
选取重庆沙坪坝交通枢纽改造、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地铁二号线、连镇铁路、贵安新区综合管廊等多个项目进行了工程应用试点,在公共房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铁路综合枢纽、大型城市综合体、轨道交通、铁路项目应用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BIM案例解析
百马立交公路项目BIM效果图
中铁十七局集团贵州市政公司紧跟建筑绿色化、信息化、工业化三大趋势,在贵州选取三个代表项目作为BIM技术应用试点。今天我们以百马立交项目为例,看看当BIM遇上工程项目,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围护桩与雨水管道碰撞
在建立模型时发现下沉广场的围护桩与排水管道发生冲突,及时与设计院沟通修改施工方案,从而减少返工和材料浪费,提高建筑品质,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百马立交地下空间剖切图
百马立交工程在施工前期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对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布置,提高工作效率。
BIM+VR展示技术
利用BIM+VR技术,达到实际体验效果。
全息投影技术应用
百马立交BIM与全息投影技术相结合,可以展示施工流程、施工工艺、施工进度等。
那么,中铁十七局集团市政公司利用BIM技术将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利好?
设计效果可视化
在利用专业软件为工程建立了三维信息模型后,我们会得到项目建成后的虚拟建筑,展现了二维图纸所不能给予的视觉效果和认知角度。
科学计算工程量,提供数据支持
利用revit软件自带的明细表功能或者通过软件导出为广联达所支持的GFC、IFC和其他算量软件支持的文件格式进行算量。如图,市政公司一个房建项目的工程量就可以得出。
模型碰撞检验
项目施工前期将多方面模型进行整合后出碰撞检查报告,对碰撞位置的施工方案进行修改,为有效控制施工安排、减少返工、控制成本、创造绿色环保以及低碳施工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维效果的模拟和施工的监控
通过四维施工模拟与施工组织方案的结合,能够使设备材料进场、劳动力配置、机械排班等各项工作的安排变得最为有效、经济。
设备吊装方案及一些重要的施工步骤,现在都可以用四维模拟的方式很明确地向业主、审批方展示出来。
BIM+VR展示技术 直观身临其境
各种BIM应用在同一个VR场景中实现(BIM冲突分析、环境分析、4D模拟等),提升VR场景中模型的工程性。
VR环境中识别BIM模型构件的物理和机械特性,如重力、光照、灯具亮度、开关门等,并实现仿真模拟。
为各部室工作提供参考
项目各部室可以通过BIM系统将现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处理,从而更好的调整、安排下一步工作。
物资部:
可以将物资管理系统与BIM系统对接,将物资管理中的数据上传,从而达到对物资的监控。
同时可以根据该系统提供的现阶段的工作安排,结合物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汇总出下一阶段的采购计划,从而达到提前计划、提前采购的效果。
计划部:
可以通过对BIM系统实时了解到现场的施工进度,对已经做好的施工计划进行调整。利用中心图纸的模型数据,结合软件,可以准确快速得到施工进度的材料使用情况,从而做到精准计价,并可以将数据上传至控制中心,由现场施工人员以及物资部进行提取使用。
测量队:
可以通过BIM快速了解到每一个部位的详细数据,免去看图纸计算的过程。
同时将在现场测量到的数据上传至BIM系统与中心图纸上的数据进行批量比对,自动识别出与图纸数据偏差超过允许误差的部位进行提醒,并将信息传递至负责该部位的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财务部:
可以通过将财务系统与BIM系统对接,通过读取中心图纸的施工进度安排以及物资部、计划部的相关安排,处理物资部、计划部的账务信息。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BIM制度 | BIM技术成果交付审查制度 从技术落地到模式突围——河北建工省安装六分公司探索BIM技术输出合作新模式 悉地苏州:以国产BIM为核心 实现市政工程精细化设计与施工(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