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农村建筑存在着农村大量建筑废料堆积、农村仍有不少土房建筑、农村建筑不够美观、红砖的禁令等几个问题。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高、建设周期短、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减少,劳动条件好等特点恰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且国家也大力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近日,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联合市财政局发布《关于开展装配式建筑农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对农民建设自住自用的装配式农房提供补助。并结合国内外装配式建筑从经济、技术、社会层面分析出重庆市乡村装配式建筑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建筑、装配式建筑、政策支持
一、选题背景
近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近日,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联合市财政局发布《关于开展装配式建筑农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重庆将按照“农民自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市级财政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农房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对农民建设自住自用的装配式农房,市级财政按照建筑面积平均补助500元/㎡;对企业(个人)建设用作民宿等经营性装配式农房,市级财政按照建筑面积平均补助200元/㎡。市级财政补助的装配式农房,除基础可现场浇筑或砌筑外,其他主体结构构件(梁、柱、楼板、内外墙板、楼梯等)应全部采用工厂化生产的构件进行现场组装。
此外,重庆还鼓励金融机构对开展装配式农房建设的项目和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建设装配式农房的农民提供分期建房贷款,并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及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探索建立农村房屋保险制度,鼓励保险公司设立并提供装配式农房质量安全保险。
目前重庆农村装配式建筑有良好的政治环境政府的支持,未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二、研究背景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建筑存在着农村大量建筑废料堆积、农村仍有不少土房建筑、农村建筑不够美观、红砖的禁令等几个问题。
(一)红砖仍大量使用
我国出台的红砖使用禁令使得现如今对农村地区的建筑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且目前农村地区建筑普遍还是使用红砖。总体而言,农村建筑现存弊端多,居住类、养殖类和种植类建筑缺乏专业性和环保型,且针对于农村地区建筑的市场较为空白,在现如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下,农村建筑的新发展有了更严格的标准,更多的现有问题尚待解决。
(二)农村大量建筑废料堆积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当前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超过15亿吨,主要来源于建筑拆除、建筑施工以及建筑装修。此外,由于一些地区尚未记录建筑垃圾来源,还有不少建筑垃圾在统计范围之外。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以及旧城改造等不断推进,我国建筑垃圾排放还会不断增加。建筑垃圾无序增长成“潜在杀手”。
而这些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是直接被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其结果是大量占用土地资源,这使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同时,建筑垃圾中具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和可观的利用价值,如果不加处理的任其随意埋弃,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大量的建筑垃圾被施工单位沿着空地、道路两旁、江边甚至湖边卸倒,不仅破坏环境美感,而且影响市容市貌、危害人类健康,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采取科学的手段处置和利用建筑垃圾已经刻不容缓。
(三)农村仍有不少土房建筑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数量巨大的土坯房,粘土墙一般厚达500—600mm,有足够的热阻,保温隔热效果良好。但由于现在土房建筑质量不达标,逐渐被淘汰。通过对近几年来历次大地震中土坯房屋的震害总结发现,土坯房结构在地震中易于受损,其原因大致有构件强度不足、节点连接弱、结构体系稳定性差等。且在遇到较大的雨水时强度会明显的降低。
(四)农村建筑不够美观
现在很多农村的建筑不仅毫无特色和美感,也开始和城市一样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一些农村自建房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很难或根本不愿意采用专业设计,很难在建筑风貌上有设计感。农村自建房往往是别人怎么建,自己也跟着这么建,基本没有个性化和建筑美学设计的考量。基本所有的建筑人才都投身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热潮中,在过去数十年确实也是城市化的受益者。而在广大乡村基本不存在建筑设计这个词,故而缺少专业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是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
农村地区建筑使用年限在40年以内的占据将近80%,老旧房屋的占比为60%以上,这些数据意味着农村中大多数的房屋是属于或将属于危房。根据2020年我国农业建筑规范占比显示,农户建筑专用型只有13%,不足15%,占比很低,大棚温室占42%,农户自建型房屋占据20%,普通住房代替型占25%。由此可见农村地区的农用建筑大多数是不规范、不专业的。而这些问题不仅会使农用建筑的寿命缩短,一旦倒塌会对农民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害,还会加大农民再建房屋的经济负担,不规范建筑一旦倒塌就会严重威胁农民的生命安全。
目前农村有近 30%的农用房屋是危房,有近20%的房屋将在五年内转变为危房,农用建筑不规范、不专业、建材落后和农畜养环境差等问题有待解决。
三、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应用情况
1.国外发展情况。
装配式建筑在西方国家发展最早,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配件化施工和机械化生产。它与美国建筑体系逐步融合,美国城市住宅结构基本上以工厂化、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为主,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法国在1891年就已经实施装配式建筑的构建,法国建筑工业化以混凝土体系为主,采用多种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节能达到70%。日本是最早实现将住宅在工厂中批量生产的国家,在1968年提出装配式住宅的概念,采用部件化、工厂化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多种多样的生产需求。同样,在新加坡、瑞典和丹麦等国家也开发了装配式建筑结构生产。
2.国内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们对建筑品质需要也大幅提升,传统建筑业弊端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中国农村,建筑资源浪费及其严重。我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到20世纪80年代装配式建筑得到广泛应用。自2015年起,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对住宅进行创新和改革。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未来十年新建建筑30%要采用装配式建筑。在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约为1.4亿平方米,2017年约为1.6亿平方米,2018年约为2.4亿平方米,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装配式建筑项目不断壮大。装配式建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二)重庆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自2018年,重庆市制定发布了一系列装配式建筑标准。2020年9月住建部发布《关于认定第二批新型建筑构建范例城市和产业基地的通知》重庆市等18个城市被认定为第二批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2020年,重庆市共实施装配式建筑项目142个,共建成22个市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021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620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的18.6%,其中中心城区1060万平方米,都市新区458万平方米,渝东北82万平方米,渝东南20万平方米。铜梁、荣昌、潼南等区县28宗在土地出让环节提出了装配式建筑实施要求,计划实施装配式建筑约1700万平方米。目前重庆市已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6个,市级产业基地29个,发展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个别地区施工组织管理和工程实施质量上存在一些不足,政府在政策落实、设计质量、施工质量上并未完全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
(三)重庆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
2015年,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鼓励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装配式建筑在中国被广泛推行,它满足国家绿色发展理念。2022年1月,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重庆市村镇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在这期间将推动农房建设品质提升,编制农房标准图集150套、建设装配式农房20万平方米。到2025年,重庆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30%。重庆恒昇大业建筑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吕剑介绍:“装配式建筑不仅高效节能,能减少用工数量,缩短工期,还能提高质量。”“十三五”期间,川渝地区建筑产业值总和已突破10亿元,不难看出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的重大变革,代表了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四、重庆市乡村地区推进装配式建筑需求预测
(一)农村市场需求情况的预测
重庆乡村住房90%以上都是由烧制土砖(红砖、灰砂砖)、混凝土空心砌块材料建成。常用的结构体系是砖混结构,即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是采用砖砌,构造柱以及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体系。从而造成结构自重大,高度受限制,抗震性能差,浪费资源等问题。
而装配式建筑刚好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上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比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尺寸标准提高建筑质量;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构件种类主要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空调板,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相比传统的施工方式,装配式可以避免天气影响造成的工期浪费等时间中断行为,大大提高了建设效率。此外,工厂预制构件的形式相较于湿作业模式也大大减少了施工时间。
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约为1.4亿平方米,2017年约为1.6亿平方米,2018年约为2.4亿平方米,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装配式建筑项目不断壮大。在2019年数据中。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20,重庆农村住宅投资37.8亿,农村住宅面积403.4万平方米。并且在2015年农村竣工造价在845.2元/m²至2020年农村竣工造价在978.2元/m²,市场价格逐年呈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重庆的市场规模比较大。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重庆农村住宅投资37.8亿元,住宅面积403.4万平方米。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0.52亿元。由此可见装配式建筑在重庆农村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市场前景
2020年9月住建部发布《关于认定第二批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和产业基地的通知》重庆市等18个城市被认定为第二批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重庆恒舁大业建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重庆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钢结构产业有限公司入选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2020年,重庆市共实施装配式建筑项目142个,建筑面积达850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7月,重庆市共建成22个市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重庆市共建成预制混凝土部品部件生产企业13家,年产能约210万m³,钢结构构件生产企业11家,年产能约150万吨,内隔墙部品生产企业9家,年产能约1400万㎡,这些生产企业主要.布局在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此外还有20余个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项目处于拟建或在建工程中。目前重庆市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产能可供应约1000万㎡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需求,且部分产品已经供应至四川成都内江、广安以及贵州桐梓、遵义等地。
2021年重庆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620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的18.6%,其中,中心城区1060万平方米,都市新区458万平方米,渝东北82万平方米,渝东南20万平方米。重庆市已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6个,市级产业基地29个,23个区县已有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落地。《重庆市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目录》收录企业63家,形成了预制混凝土构件353万立方米,钢结构构件160万吨,内隔墙部品677万立方米的年产能。
重庆装配式建筑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下,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后面几十年装配式建筑在重庆农村市场有很大的潜力 。
五.装配式建筑深入重庆市农村地区的可行性
(一)经济层面
重庆市发展装配式建筑有较好的经济支撑,2022年重庆市财政预算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作为财政重点支出方向,就装配式建筑深入重庆地区而言,这一系列政策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是有利于装配式建筑领域资金链稳定,有利于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
重庆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享受颇多政策优惠支持。意见指出,要求装配式建筑发展统筹用好各级财政现有相关资金,对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产业基地给予适当资金补助,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各区县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示范项目建设。对符合条件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的新型墙体材料,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对排放大气污染物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排放标准30%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减按75%征收环境保护税;对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50%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减按50%征收环境保护税。
(二)技术层面
技术支持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装配式建筑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造创新改良技术,以及如何不断提高生产水平是需要我们长期讨论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生产水平的效益及发展,与技术攻关构建密切相连。着眼于技术的发展,推进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开拓新思维打造新思路,铸就技术堡垒,攻克技术困难,是装配式建筑发展中的目标。重庆市人社局在2022年印发了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人才的推进和进步,为技术进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凝结智慧与创造集一体,多层次突破,这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技术问题,无疑是有益且起着推动性作用的。
重庆市将科技部门将发展装配式建筑纳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方向,从科技攻关计划中安排专项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设计、标准、施工工法等技术研究。此举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着实质性的推进作用,从各个方面精准切入,层层推进与攻克,稳步支撑着技术构建的进步与转化。落实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装配式建筑相关研究工作给予支持。
(三)社会层面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手段。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行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重庆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根据分区推进、逐步推广的原则,将主城和各个区县按发展潜力分类划为重点发展区域、积极发展区域以及鼓励发展区域。突出重点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现代木结构建筑,力争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通过分区分程度这项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有利于解决住房老旧等民生问题,以工代赈推动各个区县的经济发展,从而加强重庆市整体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预制混凝土构件复合涂层的老化试验研究 医院洁净手术室装配式工程构成和装配要点 李然:装配式轻型条板结构农房建造技术体系研究(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