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领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正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杰作。波特兰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以其独特的木结构建筑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横跨数十年的扩建计划
波特兰国际机场自1965年起便与当地建筑团队ZGF Architects合作,开启了为期数十年的大规模扩建计划,目标是在2045年将载客量提升至每年3500万人次。主航站楼的扩建旨在打造一个具备可变性与灵活度、兼顾可持续性,并融合当地意象的机场空间。
惊艳的波浪形木造屋顶
新航站楼的最大亮点当属那占据36000平方公尺的波浪形木造屋顶,这是美国首个拥有木造屋顶的机场。屋顶取材自当地的道格拉斯冷杉,结合俄勒冈州原住民的传统编织技术,呈现出手工制作的质感。
建筑团队与当地四个印第安部落合作,追溯每一根木材的来源,将其制作成胶合梁、夹板和木格栅三种建材。这些建材不仅成就了优美的造型线条,更体现了工艺的细腻。屋顶由49个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格栅天窗组成,灵感源自阳光洒进森林的景象,让自然光照亮航站楼内60%的空间。同时,34根巨大的Y形柱支撑着木造屋顶,使其能够承受高达9.0级的地震。
模块化拼装与创新施工技术
ZGF建筑师事务所与波特兰机场业主合作,选择花旗松作为屋顶木材。斯温纳顿的“木材实验室”与霍夫曼・斯堪斯卡公司合作,选用当地公司Zip-O和Freres Lumber制作特定角度的横梁和形状独特的面板。
Freres Lumber塑造了1350块通常为11英尺×30英尺的面板,用于创建起伏的屋顶。屋顶组件在机场现场建造,包括天窗、隔热层等设施后,分成16 个“盒子”,每个盒子包含大约120个零件。
2022年,施工人员借助全球知名吊装公司玛姆特提供的自行式模块化运输机(SPMTs),将屋面盒子移动到机场现有航站楼的顶部和立柱上。屋面板在运输前被拆成碎片,根据面板类型采用不同的安装方式,如推出、滚动、直接固定或用起重机提升。玛姆特公司将屋面板顶起约55英尺,用脚手架驱动SPMTs,并通过绞线千斤顶和固定式滑道推进盒子安装到柱隔离器上。
抗震设计与创新技术应用
新航站楼核心区的设计旨在抵御类似1700年卡斯卡迪亚地震,成为重要枢纽。隔离器位于钢柱顶部,使屋顶能够向任何方向移动2英尺。幕墙可随平面外的地震运动转动,与屋顶一起刚性移动。系统中还有隔热玻璃单元,底层无竖框,方便旅客在通过安检前看到通往机场的道路。
施工人员采用预拉伸钢索模拟玻璃重量,在平坦区域使用水镇流器模拟重量,并在有限车内净高使用微型桩。这些创新措施确保了建筑在地震中的稳定性。
充满自然元素的内部空间
波特兰机场所在的俄勒冈州,近一半土地被森林覆盖。建筑团队携手环境顾问团队Terrapin Bright Green和景观设计师PLACE,运用大量木质与植栽打造航站楼内部空间,让旅客一抵达机场就仿佛置身森林。
走入报到大厅,访客将被72棵高达7.6公尺的大树环绕,遍布空间的5000多株中小型植物在柔和的自然光下摇曳,不仅提升了视觉享受,还减轻了旅客处理行前手续的压力。
无人机与数字技术辅助
霍夫曼・斯堪斯卡公司在项目中使用无人机收集重要数据,完善屋顶组件安装程序。这在美国联邦航空局控制的每日超过160次航班的空域内飞行无人机尚无先例。
团队使用Luma应用程序创建3D模型,帮助设计师分析幕墙情况。与当地消防部门合作进行高空救援演习,确保施工安全。通过Pix4D实现自动飞行和影像数据传输,处理后的文件方便共享,用于物流规划和通信工具。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正利用该项目为其他机场建立标准和建议。
大规模采购木材与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从当地300英里半径内的13个家族公司或部落以及土地所有者那里采购超过260万块胶合木梁和重型木结构,以及超过40万平方英尺的大块胶合板。通过特定程序将碳足迹减少18%到46%。使用木材替代钢材,既能“更早地购买材料”,又能为航站楼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航站楼66%的室内照明来自自然光,开环地源供暖等系统将减少53%的能源消耗。
新航站楼区域还将设立艺术展览空间,展示木材供应商和原产地森林的信息,讲述木材产地标识的故事。
参考资料
1.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10714
2.https://mp.weixin.qq.com/s/vjbMuGfj6Hlz71lmnUmzEA
3.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240024879
延伸阅读:
重型木结构的风吹到了大洋洲: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最高的重型木结构建筑落成 加拿大建筑师MGA中标设计世界最高的重型木结构大楼 国际木结构政策法规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