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智能建造 - 大咖专访 >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建筑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发展智能建造,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先后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同时,发展智能建造连续几年被列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工业化、数字化应用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筑工业化强调标准化、模块化和批量化生产,以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是智能建造的重要基础。智能建造则强调在工程建造过程中融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它不仅是工程建造技术的创新,还将从经营理念、市场形态、产品形态、建造方式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重塑建筑业,它是建筑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智能建造技术,关键是要将工程建造的各环节与人工智能充分结合,形成工程建设的智能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等技术。在智能设计方面,目前主要聚焦于建筑方案智能生成与设计效果渲染、工程结构智能建模与优化、预制构部件智能深化设计的基础算法等方面,现在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和应用BIM软件进行工程正向设计已基本成熟,但在精度、效率及可智能化开发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基于现有的工业软件进行长期的应用技术开发。
在智能生产方面,目前主要聚焦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生产机器人及装备与视觉技术的结合、生产全过程智能管控等内容。我国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在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开发制造方面的能力较强,因此建筑业的构部件和产品制造工厂可达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下一步需要将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使得生产装备制造不同类型构部件,具有通用的感知识别、精准建模、自主决策和执行能力。在智能施工方面,目前主要聚焦于建筑机器人、施工装备智能化、施工安全智能管控、工程进度智能化管控等技术。当前开发的建筑机器人主要依靠技术人员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发出指令进行操作,具有简单的避障功能,下一步需要研究如何在复杂施工环境中进行实时的建图、定位和导航。对于施工装备智能化,当前主要是将人工智能模型与各类大型施工装备或造楼机等平台相结合,针对具体的施工场景进行智能化施工,数据量和算力也正在持续积累。对于施工安全智能管控,已经能够实现对简单安全措施的智能检测并对施工人员进行追踪,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施工安全隐患的智能感知和对现场施工人员危险操作的精确判断能力。对于工程进度智能化管控,能够实现施工现场的实时可视化和建材物流实时追踪,但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实时性等功能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在发展智能建造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数字化技术和生产施工装备基础,并拓展了广泛的应用场景,下一步需加快研发工程建设行业的通用图形软件和有限元软件,推动智能设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迭代,开发高精和远程光学测量设备,构建工程建造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集和垂直领域大模型,提高建筑机器人和装备的智能感知、自主决策和自主执行能力。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步制定智能建造的技术标准,形成完整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通过软件开发、设备升级、数据集构建、算法研究、技术集成和标准体系制定,逐步推动我国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建筑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智能建造已经成为全行业的高度共识,在行业上下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未来必将进一步深入实施,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延伸阅读:
吴红涛:赴智能建造之约 走“三化”发展之路 林树枝-智能建造助推建筑产业变革 任旭:加快智能建造 引领行业变革(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