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概况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建筑功能为办公及展览,总建筑面积2.99万m2,共分为4个区域,如图1所示。1~3区为框架–防屈曲支撑结构,4区顶部钢结构为环形钢桁架结构。
图1 整体布置示意 4区顶部钢结构为环形钢桁架结构上,支座间环向最大跨度为82.9 m,桁架高度10.0 m,底标高为12.250 m,顶标高为22.250 m,外径为103.8 m,环向总长度为326 m。环向由内、外两榀带斜支撑环向桁架和中间两榀空腹环向桁架组成,每隔15 °设径向桁架。标高12.250 m、17.250 m、22.250 m处分别设置水平梁和支撑。钢梁、支撑均为H形截面,最大构件截面H 700×700×40×40 mm,最大板件厚度为40 mm;钢柱均采用圆管截面形式,最大构件截面 600mm×30 mm,最大钢管壁厚为30 mm。钢梁、柱及支撑材料采用Q355B或Q390B钢材。 2 结构安装和临时支撑布置 2.1结构安装顺序 国家农业服务中心钢结构工程采用混合安装法,根据施工安装步骤将钢环根据轴线按逆时针顺序分为A区(A1~AB),B区(B1~BC)和C区(C1~CA)共24个区域(图2),施工安装时从B1区域开始安装,分别沿顺时针、逆时针同时进行安装,在CA区域将整体结构进行合拢。在安装过程中,首先将环形钢桁架分解为若干环向桁架单元和径向桁架单元,吊装单元由单根钢桁架在现场进行焊接连接,拼接完成后进行单元整体吊装,环、径向桁架拼接就位后,高空原位拼接斜撑等剩余构件。 图2 结构施工区域划分示意 2.2 临时支撑布置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临时支撑采取格构式临时支撑组成的支撑体系,临时支撑要满足最大承载力以及整体稳定性的要求,并通过缆风绳稳定临时支撑,以减小风荷载对临时支撑的影响。由于结构在支座群跨中区域变形较大,因此临时支撑的布置集中于支座跨中区域(A1~A3、B1~B3、C1~C3),共设置22根临时支撑,其编号及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临时支撑布置示意 3 卸载方案选取 3.1 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环形钢结构受力情况复杂,如图4所示。在重力、永久、可变荷载作用下,结构除会受到弯矩、剪力以及轴力作用,结构还会不断受到向下的扭转作用,这种扭转作用在结构跨中区域尤为显著,此外,环形钢结构受温度影响比普通钢结构也更为显著,在温度作用下,由于环形结构内环、外环每榀框架跨度不一致,同时内外环之间的径向钢架在温度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也影响着内、外环钢架变形,在温度作用下3部分钢架变形在温度作用下相互影响,使结构变形更复杂。因此,环形结构相较于规则结构受力情况更复杂。 图4 结构受力示意 在卸载过程中,结构受温度作用影响较小,可变荷载仅是卸载人员自重。此外,楼板浇筑、幕墙安装均在卸载后进行,因此温度、永久、可变荷载作用在卸载阶段均可以忽略不计,仅考虑结构在自重作用下结构受力情况。 3.2 有限元建模 按实际工程状况进行建模。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除承受轴力外,还承受剪力和弯矩,因此杆件均采用梁单元。卸载过程通过对卸载部位施加强制位移实现。 3.3 扭转作用验证 由于结构跨中扭转作用较为显著,为验证自重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因素,现选择6个模拟竖向位移点数据进行分析,在A、B区外环跨中、靠近支座处以及以上两点中间处选择模拟数据进行对比,点位置以及编号如图5所示。 图5 扭转监测点布置示意 得出最大扭转角度约为0.018 °,发生在A区跨中。从扭转角度以及点位置可以得出,见表1,扭转角度与结构自重、跨度、径向悬挑长度呈正比。 表1 监测点扭转角度 3.4 卸载方案选取 临时支撑的卸载过程是一个结构边界条件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结构内力则不断发生重分布。因此,临时支撑卸载方式的不同对结构最后成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保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内力有一个由临时支撑到主体结构的平稳过渡,现拟定3种不同的卸载方法,各支撑点同步卸载、多支撑点循环卸载以及分区分级卸载。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en进行结构内力、位移模拟分析,进而确定出最佳的卸载方案。 3.4.1 各支撑点同步卸载 各支撑点同步卸载是将A、B、C区临时支撑按卸载量等比例进行同时卸载,临时支撑分为3组,第一组卸载支座为ZC1、ZC3、ZC5、ZC6、ZC8、ZC11、ZC12、ZC15、ZC16、ZC19、ZC20、ZC25;第二组卸载支座为ZC2、ZC9、ZC10、ZC17、ZC18;第三组卸载支座为ZC4、ZC7、ZC13、ZC14、ZC21。共分为6个施工步,每个卸载步中各支撑点等比例同步卸载,每组临时支撑通过6个施工步完成卸载。 3.4.2 分级循环卸载 采用分级循环卸载时,结构临时支撑分为两组,第一组卸载支座为ZC1、ZC3、ZC5、ZC6、ZC8、ZC11、ZC12、ZC15、ZC16、ZC19、ZC20、ZC25;第二组卸载支座为ZC2、ZC4、ZC7、ZC9、ZC10、ZC13、ZC14、ZC17、ZC18、ZC21。两组交替卸载,卸载共分为6个施工步,每组临时支撑卸载通过3步完成卸载。 3.4.3 分区分级同步卸载 按照分级同步卸载进行临时支撑卸载时,临时支撑按钢结构平面分区分为3组,第一组卸载支座为ZC1、ZC2、ZC3、ZC4、ZC5、ZC6、ZC7;第二组卸载支座为ZC8、ZC9、ZC10、ZC11、ZC12、ZC13、ZC14、ZC15;第三组卸载支座为ZC16、ZC17、ZC18、ZC19、ZC20、ZC21、ZC22。卸载部分为6步,每组分两步卸载完毕,每步分成3级进行卸载,首先进行B区临时支撑卸载,其次进行A区临时支撑卸载,最后进行C区临时支撑卸载,每个区域分两步完成卸载。 3.4.4 卸载模拟分析 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可知(图6),在卸载过程中,3种卸载方案最大竖向位移比较接近,竖向位移都随着卸载步的进行逐渐增大,同步卸载和分级循环卸载位移变化比较稳定。分区分级卸载在卸载过程中位移变化较大,这种变化会引起结构构件较大变形,同时对后续构件的安装也会产生影响。 (a) (b) (c) 图6 卸载方案竖向位移对比 (a)A区竖向位移对比;(b)B区竖向位移对比; (c)C区竖向位移对比 通过应力变化可以看出,各卸载方案中分区分级卸载最大卸载应力大于其他两种卸载方案的最大应力,同时应力变化与另两种卸载方案相比也更加剧烈,同步卸载应力变化最为平缓。从应力变化中可以得知,同步卸载对临时支撑的卸载最有利,结构应力能够平稳地从临时支撑转移到主体结构,分区分级卸载应力变化比较剧烈,对结构卸载最不利。 3.5 临时支撑卸载方案选取 在实际卸载过程中,由于场地比较狭小,各支撑点同步卸载施工展开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受作业人员影响,所有支撑点同比例下降较为困难,而分区分级卸载在卸载过程中会有较大位移和应力变化,对后期钢结构安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结构内力由临时支撑平稳向主体结构过渡。分级循环卸载在卸载时受场地、人员影响小于各支撑点同步卸载,同时应力、位移变化也显著优于分区分级卸载方案,综合比较以上3种方案,因此选取同步循环卸载作为卸载方案进行临时支撑卸载。
4 卸载过程监测
在结构卸载过程中,卸载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构的卸载过程也是结构内力不断重分布的过程,在卸载过程中应力和变形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为及时发现结构在卸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正确合理的卸载监测极为重要。
4.1 监测系统组成
根据大跨钢结构建筑智能监测系统的功能要求以及设计原则,在Revit模型和B/S架构的基础上,通过WebGL技术,搭建起监测系统智能监测平台框架,其中包括用户域、数字孪生体、测量与控制实体、现实物理域以及云端平台共5个层次。
第1层为用户域,包括监测人员、人机接口以及各种应用软件。它提供项目可视化展示、信息录入、系统管理、数据处理等功能,利用采集的数据进行界面实时更新,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供查看和管理。
第2层是与实际工程对应的数字孪生体,它是在实际项目的基础上,提供建模管理、施工模拟和孪生共智3类功能。建模管理涉及物理对象的数字建模与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将BIM模型转为IFC格式文件,通过JavaScrip进行解析读取,使BIM模型实现轻量化,再通过WebGel技术将BIM模型展示在云端平台,与物理对象模型同步和运营管理。仿真服务包括施工模拟、报告生成和平台支持,孪生共智实现Revit和MIDAS数据共享。建模管理、施工模拟和孪生共智之间信息传递实现对物理实体的状态感知、诊断和预测结构运行的状态。
第3层是测量控制域,它是连接物理实体与数字孪生体的媒介,数据通过传感器或者人工采集,采集的数据通过Python进行分析并分类整理,并上传至云端平台储存,实现对物理实体状态感知和控制。
第4层是与数字孪生体对应物理实体所处的现实物理域,测量控制实体和显示物理域之间有测量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
第5层是用户域、数字孪生体、测量与控制实体以及现实物理域之间的数据和信息的传递,需要云端平台的支持。数字孪生体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适当的协议实现,安全保障负责数字孪生系统内数据保密和完整性,数据保证和安全保障一起负责数字孪生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2 监测点布置方案
4.2.1 应力应变监测
钢结构施工监测应力应变测点应选取跨中、支座等应力水平较高和施工过程中应力变化幅值较大的部位。对于H型钢截面受弯构件(钢梁、腹杆),为便于后期楼板铺设,在其截面的上下翼缘内侧和腹板一侧分别布置传感器;斜腹杆为二力杆构件,考虑其仅受轴力,在其腹板一侧布置传感器;对于钢柱圆管截面受弯构件,考虑其受力方向,在其中部截面对称布置传感器;对于临时支撑圆管截面构件,其承受轴力作用,在其顶部截面(砂箱底板下部)或下部截面单侧布置传感器。测点布置及传感器安装位置如图7所示。
(a)
(b)
(c)
(d)
(e)
图7 应变测点布置示意
(a) 轴外环环向桁架(跨中区域);(b) 轴环向桁架(跨中区域);(c) 轴环向桁架(支座区域);(d)临时支撑;(e)截面传感器布置
4.2.2 变形监测
根据施工阶段仿真计算结果,钢桁架结构竖向变形均集中在3个跨中区域,因此分别在各外环跨中位置设置竖向变形监测测点。此外,在外环桁架的单侧临时支撑位置设置竖向变形监测点,指导临时支撑的卸载过程。
5 卸载过程分析
5.1 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5.1.1 卸载步监测位移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监测数据选择每一步卸载最大监测值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卸载过程中监测值与模拟值的竖向位移变化情况。模拟竖向位移与实际竖向位移在变化过程中相差不大,最大实际竖向位移约28.45 mm,发生在A区第6卸载步,随着卸载的进行,竖向位移不断增加,位移增量和卸载量呈正相关,模拟值与监测位移差值最大卸载步为B区卸载第6步,差值为8.74 mm,其余各步数值差异较小,说明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比较吻合。A区、C区位移量大于B区,这是因为A区、C区圆环宽度显著大于B区,A区、C区自重大于B区。此外,A区、C区径向悬挑长度也大于B区,在卸载过程中,A区、C区受到的向下扭转作用相较于B区也更大。因此在卸载时A区、C区卸载时竖向位移变化量大于B区。
5.1.2 内、外环竖向位移分析
通过监测数据对比(图8)可以看出,在卸载过程中,结构外环竖向位移显著大于内环,A区、C区内、外竖向位移明显大于B区。其中外环最大竖向位移发生在A区,第6卸载步,最大竖向位移为28.45 mm。内环最大竖向位移发生在A区,第6卸载步,最大竖向位移为18.76 mm。因此可以看出,竖向位移与结构自重、跨度、悬挑长度成正比。
(a) (b)
(c)
图8 内外环竖向位移对比
(a)A区内、外环竖向位移对比;(b)B区内、外环竖向位移对比;(c)C区内、外环竖向位移对比
5.2 应力监测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采取每区每步应力最大值为研究对象,分析卸载过程中监测值与模拟值的应力变化情况如图9所示。从图9中可以看出,最大实际卸载应力为113.45 MPa,相邻卸载步之间应力变化呈现上升下降交替变化的趋势,这是因为该卸载步卸载点卸载时与上一卸载步卸载点产生的力在同一部位方向相反,杆件内力不断进行重分配,导致同一杆件在压杆、拉杆之间不断变换,因此应力呈现上升下降交替变化的趋势。
(a) (b)
(c)
图9 应力监测结果与有限元模拟对比
(a)A区应力对比;(b)B区应力对比;(c)C区应力对比
在应力变化过程中,应力变化量和卸载位移呈正相关,其中,第5、第6步应力变化较大,因此在卸载过程中对于第5、第6卸载步应重点关注,受结构自重影响,A区、C区位移、应力变化量大于B区,其中模拟值与监测值的最大差值发生在C区第5卸载步,为38.75 MPa,其余应力监测值与模拟值都较为接近。
6 结论
通过实际监测与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不同卸载方式下环形钢结构卸载时竖向位移、应力的变化情况,并得出以下结论。
(1)环形钢结构在卸载过程中承受的荷载主要为自重,可变荷载、风荷载、温度荷载在卸载过程中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在自重荷载影响下,结构除承受弯矩、剪力以及轴力的作用,还会受到不断向下的扭转作用,扭转角度与结构自重、跨度、径向悬挑长度成正比。因此环形钢结构相较于规则结构受力更加复杂。
(2)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各支撑点同步卸载临时支撑卸载最有利,受限于场地及人员素质因素制约,作业开展比较困难,而分区分级卸载在卸载过程中应力、位移变化较大,因此选取分级循环卸载作为临时支撑卸载方案。采取分级循环卸载方案进行卸载时,有限元计算值与实际监测值基本吻合,应力、位移变化平稳,可为此类工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3)由于卸载过程中相邻卸载点交替进行卸载,杆件内力不断地发生重分配,卸载时应力随着卸载步的进行呈现上升下降交替变化的趋势,变化量和卸载量呈正相关,最大应力值出现在C区第五卸载步,为113.45 MPa,受结构自重及悬挑长度影响,A区、C区竖向位移、应力变化量大于B区。卸载时竖向位移随着卸载步进行逐渐增大,位移增量和卸载量呈正相关,最大实际竖向位移发生在A区第6卸载步,为28.45 mm,受结构自重及悬挑长度影响,A区、C区竖向位移、应力变化量大于B区。此外,环形钢结构外环竖向位移大于内环。
摘自《建筑技术》2024年1月,刘 哲, 郭 旗,梁 鹏,孙延振
延伸阅读:
2025钢结构设计新趋势:一文终结钢结构设计高频问题 钢结构工程施工全流程解析:焊接、连接与安装工艺详述! 钢结构厚预埋件,被退场返工,关键细节到底漏了什么呢?(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