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BIM学院 >

现阶段BIM技术的使用困境与智能建造的探讨与分析

现阶段BIM技术的使用困境与智能建造的探讨与分析

打印 0条评论来源:数智绿建科创工作室

一、BIM困境的根源剖析


1.1 认知断层与异化应用

行业普遍存在"BIM=三维建模工具"的浅层认知,忽视了其作为"建筑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本质。这与制造业的MBD(基于模型的定义)形成鲜明对比:MBD通过“三维模型”承载产品定义全要素,贯穿“设计-制造-服务”全流程。五层次认知缺失(工具层→协同层→管理优化层→决策支持层→产业变革层)导致90%的企业停留在初级建模阶段。


1.2 技术生态割裂当前BIM应用呈现"三孤岛"特征:软件工具孤岛(不同专业模型难互通)、数据孤岛(设计/施工/运维数据割裂)、流程孤岛(传统管理模式与数字化流程冲突)。典型案例:某装配式模块化项目BIM模型包含40万构件,但施工阶段仅用于碰撞检查,未能与进度/成本系统联动,形成数字资源浪费。


1.3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错配建筑业“分包体系”与BIM要求的“全过程协同”存在根本矛盾。总包单位推行BIM时,常遭遇劳务层数字化能力断层,形成"数字悬浮"现象。


二、破局路径探索


2.1 重构数字基础设施建立"三模融合"体系:机理模型(物理规则)+数学模型(算法驱动)+BIM模型(空间载体)。如上海某超高层项目通过风洞试验数据与BIM模型耦合,实现幕墙方案动态优化。发展建筑数字孪生基座:北京大兴机场运维阶段BIM模型已接入12万+物联网设备,实时数据反馈驱动运维决策。


2.2 认知升级与范式转换推行"逆向BIM"理念:以运维需求倒逼设计施工数字化。香港国际机场扩建项目要求所有设备模型必须包含维护参数,确保30年运维期数据可用。借鉴制造业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维,建立建筑EPLM(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2.3 技术民主化战略开发轻量化BIM应用工具链:如某央企研发的移动端模型轻量化平台,使农民工通过手机即可查看工序动画,现场问题标注直通技术部门。建立行业级BIM组件库:新加坡BCA推出的国家BIM库已收录2万+标准化构件,降低重复建模工作量40%。


三、智能建造的演进方向


3.1 制造化转型发展工程产品化体系:中建科技推出的"模块化建造体系"已实现80%预制率,现场工期缩短60%,质量缺陷降低75%。构建建筑产品数字主线(Digital Thread):打通需求定义-方案设计-工厂预制-现场装配-智慧运维的全数据链条。


3.2 产业链价值重构培育新型服务商:如某创业公司基于BIM+区块链技术,为建材供应商提供从设计参数到生产指令的直连服务,减少信息传递层级。发展工程互联网平台:借鉴树根互联模式,建立建筑设备互联平台,某塔吊厂商通过设备联网已实现利用率提升25%。


3.3 能力升维路径建立"数字建造能力成熟度模型":从单点工具应用(L1)到全产业链协同(L5)的阶梯式发展路径。培育复合型人才:同济大学已开设"智能建造"专业,培养既懂工程又通数据的T型人才。


四、结语


BIM的困境本质上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阵痛的缩影。破局之道在于“跳出技术工具思维,转向系统工程视角”:既要夯实数字基座(模型融合、数据标准、算力支撑),更要重构生产关系(组织模式、利益分配、产业生态)。当行业完成从"为BIM而BIM"到"为价值而数字化"的认知跃迁,智能建造才能真正释放其变革能量。未来的建筑产品必将走向"数字定义、制造实施、智能服务"的新范式,这个过程或许漫长,但方向已然清晰。


延伸阅读:

BIM与机器人协作的未来建筑趋势 “BIM走进企业—汉阳市政站” 大型BIM应用技术交流会在汉举行 BIM技术的应用为项目安全带来那些作用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