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BIM学院 >

BIM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如何摆脱?

BIM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如何摆脱?

打印 0条评论来源:BIM自习

自BIM技术被引入我国工程建设以来,其价值逐渐被认知并凸显,近几年更是呈现出风生水起的发展势头。然而随着BIM应用的深入,困惑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摆脱BIM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呢?


困惑一:投入与产出的尴尬


许多企业尝试用BIM技术提升效率,但常面临"赔本赚吆喝"的困境。清华大学研究显示:当BIM应用覆盖项目30%以上环节时,企业才能盈利;若应用率低于15%,大概率会亏损。 


现状尴尬:


1、多数企业仅用BIM做"碰撞检查"、"施工模拟"等局部功能,全流程应用率普遍不足30% 。


2、设计院和施工方的模型数据无法互通,每阶段都要重建模型,造成资源浪费。


根本症结:


1、缺乏统一行业标准,各阶段数据不贯通;


2、忽视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丧失70%的后期管理价值;

 

破局关键:


1、将BIM贯穿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


2、 改造传统工作流程(如:设计阶段就要考虑运维需求);


3、 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各环节模型复用; 

 专家提醒:简单照搬传统工作模式使用BIM,投入越大亏损风险越高。只有通过系统性改革,才能真正释放BIM的百万级成本节约潜力。


困惑二:流程再造如何着手


要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BIM应用,流程再造是关键,但如何重新梳理呢?


BIM理念是从设计建模型,移交施工并输入施工信息,最终得竣工模型用于运维。但设计院建的BIM模型能否指导施工存疑,若不能,其向后应用价值也受影响,设计院BIM工作开展面临挑战。BIM不仅带来可视化技术,精髓是信息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对建造和运营管理集成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各阶段缺乏有效管理集成,BIM应用多依赖个别复杂项目或业主特殊需求,发挥其全生命周期集成优势困难。


业内指出,BIM应用流程再造应从运维入手,即基于解决运维具体问题制定完整方案,前置到设计阶段,对设计和施工阶段的BIM模型及数据库提针对性要求,避免运维时模型参数缺失或深度不足而无法应用。


困惑三:项目协同困境怎样破解


核心矛盾:BIM技术本质要求打破传统建筑产业链条中的信息壁垒,实现全生命周期协同作业,但现行行业生态难以支撑这一需求。


困境表现:


1、信息孤岛: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数据割裂,跨专业模型整合困难;


2、机制缺失:缺乏统一实施标准、权责划分规则和成熟市场运作机制;


3、人才断层:复合型BIM人才严重不足,现有团队协作能力薄弱;


4、法律盲区:BIM模型的法律效力及各方责任边界尚未明确;


关键制约因素:


1、行业认知局限:超70%项目仍停留在单点BIM应用层面


2、利益分配失衡:协同产生的增量成本与收益分配机制未建立


3、技术标准滞后:各专业数据接口不统一,模型传递存在信息损耗


破局路径:


1、建立三级协同体系:企业级BIM标准→项目级实施指南→岗位级操作手册;


2、培育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合同约定BIM协同义务,配套保险担保机制;


3、发展平台化协作:基于云端的BIM协同平台实现全过程数据贯通;


4、重构人才培养:建立"BIM+专业+管理"的T型人才认证体系。


困惑四:设计驱动还是业主驱动


BIM技术推广面临核心问题:谁来主导应用?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


1、设计方主导(国内主流)


·主要用于设计初期:用三维模型展示方案,提高中标率


·缺点:模型多在方案阶段后停止深化,形成"数据孤岛",难以支持全周期应用


2、业主主导(更符合BIM理念)


·覆盖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


·业主掌握整体流程,能协调各参与协同工作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力挺:业主把控项目全流程,BIM能显著节约成本、控制工期,是最核心推动力


关键矛盾:设计驱动见效快但应用浅,业主驱动更彻底但需专业知识。业内共识是业主主导才能真正发挥BIM价值,但需要业主具备更强的项目管理能力。


困惑五:市场认知孰是孰非


国内对BIM的认知存在三种常见误区:一是将BIM等同于建模,二是夸大其功能为"万能工具",三是将其窄化为单一软件或技术。业内人士指出,这些观点均有偏差。BIM实质是整合二维数据、三维模型及多源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协同工作流提升设计质量、降低成本。

 

当前BIM应用面临"轻应用"与"全周期"的矛盾。由于建筑全阶段共享通用模型难以实现,业界转向阶段性"轻应用",聚焦设计或施工单环节的具体价值点(如成本控制、施工模拟)。这种碎片化应用虽具可操作性,却削弱了BIM全流程协同效能。随着BIM应用进入"深水区",若继续采用急功近利的实施方式,可能导致行业信心受挫。正确路径应是立足实际需求,在局部突破中逐步构建全生命周期应用能力。


延伸阅读:

东营区:创新“BIM+PAT”政府投资审计新模式 看苏中建设入行2年的新人,如何让项目BIM成果3跳升级 BIM技术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