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智能建造 - 最新资讯 >
2025年6月13日下午,李霆应邀为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作了一场三个半小时的专场报告,报告题目是《打造设计企业新增长曲线 推动智能建造新范式跃升》。
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英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孙英董事长提出:这个报告逻辑清晰、思维前瞻,眼界开阔、分析透彻,重点突出、冲击力强,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可以让大家的思想高度、思维方式得到升华;这正是目前我们设计企业所需要的:要有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否则不能从根本上走出来。
孙英董事长指出:完全赞成报告对长期主义、短期主义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论断,就是要站在经济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角度去分析。长期主义、短期主义不是问题的核心,核心是供给与需求的问题,是我们的传统供给还能否很好满足地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要用企业家的思维,而不是用建筑创作的思维,去思考建筑设计企业的未来。
李霆大师的报告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曲展开:
发现问题:时代剧变,转型求生是唯一出路
1.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大规模新建市场趋于饱和。
2. 建筑设计企业赖以生存的“第一曲线”——以人力密集型、定制化设计为核心的传统业务模式(“汽油车”),正经历不可逆转的断崖式下滑。固守旧有模式无异于“自寻死路”。
3. 面向未来,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必须果断开辟两条全新的增长路径:
(1)第二曲线(工业化/“电动车”):
拥抱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开展标准化、模块化产品设计,开展面向制造与安装和运维的设计,服务项目全过程。
(2)第三曲线(智能建造/“智能车”):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工程项目全生命期智能化管理平台AI-PLM,以AI-PLM引领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过程的智能化变革,创造全新价值。
分析问题:主要矛盾与关键瓶颈
1. 国有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日益凸显:
主要矛盾:国有企业持续高增长的刚性要求,叠加建筑行业向工业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与传统设计业务市场严重萎缩、叠加企业内部包干制导致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2.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
(1)落后的生产方式:
“包干制”本质上仍是手工作坊式的分散作业模式。各单位、部门各自为战,资源分散,知识沉淀困难,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协同化的生产能力,更无法支撑工业化、智能化所需的高度集成与数据贯通。
(2)孱弱的创新能力:
“包干制”注定是短期主义,导向短期项目收益,挤压了对前沿技术、新型业务模式、核心产品平台进行长期战略投入的空间和动力。人才结构、激励机制、组织文化均难以适应颠覆性创新的要求。
3. 核心问题:“两个基本假定”导致产生两条道路、两种“活法”:
(1)第一种基本假定:
建筑行业下滑是暂时的,模式并没有过时,熬过去就能回到过去的好时光。或者,等把别人都熬死了,自己靠过去的模式还可以活下去。
(2)第一种基本假定,导致第一条道路、第一种“活法”:
全部收缩到第一曲线(“汽油车”)保命,砍掉第二曲线(“电动车”)和第三曲线(“智能车”),以实现所谓的“降本增效”。
(3)第二种基本假定:
过去的模式过时了,靠量的粗放式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换模式活不下去。既便把别人都熬死,自己不换模式还是活不下去。柯达胶卷就是把富士胶卷干死或熬死,既便成了世界唯一,自己还是活不下去。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第一曲线、“汽油车”)、构建新质产能(第二曲线、“电动车”)、培育未来产能(第三曲线、“智能车”),这才是真正的“降本增效”!
(4)第二种基本假定导致第二条道路、第二种“活法”:
尽快打造自己的第二曲线(“电动车”)和第三曲线(“智能车”)。
(5)两种假定、两条道路、两种“活法”、两种命运:
第一种假定是唯心主义:无视客观规律;
第二种假定是唯物主义:正视客观规律。
第一种活法:唯心主义的“苟活”;
第二种活法:唯物主义的“新生”。
解决问题: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目标导向)
破解上述主要矛盾,实现从“汽油车”向“电动车”和“智能车”的跃迁,必须聚焦以下中心工作:
1. 破除组织桎梏,打造一体化平台:
(1)彻底改革“包干制”:
打破单位、部门壁垒,推动资源(人才、数据、技术、知识)的集中管理与共享复用。
(2)构建平台化组织:
建立强大的中台能力(技术中台、数据中台、知识中台),为前台业务单元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赋能支持。强化跨单位、跨部门、跨专业的协同设计能力。
(3)革新考核与激励:
建立平衡短期项目交付与长期能力建设、鼓励创新贡献的考核激励机制。
2. 转变思维模式,树立长期主义产品观:
(1)从“项目思维”到“产品思维”:
超越满足单一项目需求的局限,着眼于开发可复制、可迭代、具有通用价值的“设计产品”、“技术产品”(如标准化部品库、智能设计算法、行业解决方案平台)。
(2)强化战略定力:
容忍创新探索期的必要投入与风险,坚定投入面向未来的战略研发。
3. 开展战略研发,锻造核心竞争力:
(1)设立战略研发专项:
投入资源,系统性开展建筑工业化(如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高效连接技术)、智能建造(如AI设计、BIM深度应用与协同、数字孪生、智能施工装备/工艺)、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
(2)构建产学研用生态:
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施工单位,共同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4. 锚定主战场,重塑企业定位:
(1)进军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建造主战场:
将核心能力延伸到涵盖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
(2)转型为城市建设全过程数字化高科技平台服务商:
不仅是设计图纸的提供者,更是利用数字技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创造价值的平台构建者和服务提供者。提供涵盖智能规划、数字化设计、智慧工厂及工地管理、绿色低碳智慧运维等在内的面向供应链的整体解决方案。
结语
1. 建筑行业寒冬已至,亦是涅槃重生之时。
2. 国有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唯有深刻认识到传统“第一曲线”的终结,勇于打破“包干制”的枷锁和“项目思维”的束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组织变革、思维转型和能力重构,方能成功开辟建筑工业化(第二曲线)与智能建造(第三曲线)的新蓝海。
3. 国有大院将自身定位从传统建筑设计院升级为引领城市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高科技平台服务商,不仅是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建造强国的时代使命。
抓住智能建造新范式跃升的历史机遇,方能赢得未来!
延伸阅读:
工管云:长沙智能建造的“智慧锁”|长沙智能建造158工程八大平台系列报道 智慧城市建设下建筑规划设计创新研究 武汉智能建造刷新纪录 12名工人不到一年盖起34层高楼(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