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首次将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人工智能(AI)技术并列写入同一份国家级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以“BIM、AI等数据模型为载体实现数字化交付”。
这一举措不仅是建筑业的一纸文书,更是智能建造的风向标,尤其对BIM生态圈来说,意味着前所未见的爆发机遇。
政策背景:智能建造上升为国家战略风口
本政策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简单说,这不再是零星政策修补,而是国家层面对建筑业“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的加码驱动。当前,建筑行业面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痛点——据统计,国内建筑业事故率高达5%,能源消耗占全球30%。
住建部这次出手,意在从源头破解难题:以智能建造为杠杆,提升工程建设安全韧性。对BIM人来说,背景更清晰:政策不仅给“智能建造”正名,更将它拔高为必选项而非可选项。这意味着,政府背书下,所有BIM项目都将获得强力政策推手,告别过去“零敲碎打”的试点阶段。
技术融合:重构建筑全生命周期
BIM与AI的协同效应,本质上是建筑数据流与智能决策流的双向赋能。根据《导则》要求,两者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大场景:
01.设计环节的智能飞跃
BIM提供三维可视化设计基础,AI则通过机器学习优化方案;通过AI算法自动检测管线碰撞、优化结构荷载计算,使设计周期缩短;利用AI模型在10分钟内完成传统需2天的人工审查工作。
02.施工管理的动态优化
BIM模型与AI预测的结合,可实现对施工进度、成本的实时调控。建筑机器人依托BIM坐标数据与AI视觉识别,实现抹灰精度误差小于2毫米。
03.运维阶段的持续进化
《导则》强调“以BIM+AI实现智慧运维”。
行业影响:重塑建筑产业生态
01.直接冲击:
BIM技术推广将爆发式增长。过去行业痛点(如设计变更浪费25%成本),导则力推的“智能建造全生命期应用”将清零隐患。据估算,新规或带动BIM市场规模年增30%以上,工程公司不懂BIM,很可能被淘汰。
02.全局变革
这不仅是BIM工具的普及,更是建筑业数字化革命。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从“盖楼”到“建智慧体”——BIM融入绿色建筑(降能耗20%)、智能运维(延长建筑寿命),最终促进行业向ESG(环境、社会、治理)转型。
住建部将BIM与AI纳入同一政策框架,既是技术演进的必然选择,更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从“人驱动数据”转向“数据驱动人”。正如《智能建造技术导则》所预示的,当BIM与AI真正实现“基因级融合”时,建筑业将不再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者,而是城市智慧的缔造者。
延伸阅读:
不懂造价的BIMer利用6个步骤即可简单让Revit模型生成符合造价的高质量工程量清单!! BIM机电管综:效果最明显、最广泛的应用 BIM 在各阶段的深度应用与详细解析(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