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构件的弯曲和屈曲是结构力学中重要的受力形态,二者在受力机制、变形特征等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二者的异同进行详细分析:
一、基本概念与受力本质
(一)弯曲
弯曲是指钢结构构件在横向外力或弯矩作用下,构件轴线由直线变为曲线的变形过程。其本质是构件截面上产生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截面绕中性轴发生转动。例如,简支梁在跨中荷载作用下的向下弯曲,此时梁的上部受压、下部受拉,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
(二)屈曲
屈曲是指构件在轴向压力或其他特定荷载作用下,突然偏离原有平衡状态而发生的侧向弯曲或扭曲变形。其本质是构件在临界荷载下,平衡状态由稳定转为不稳定,属于结构的稳定性问题。如细长的钢柱在轴向压力达到临界值时,会突然向一侧弯曲,此时构件的变形并非由单纯的弯矩引起,而是稳定性丧失的结果。
二、受力条件与荷载特征
(一)弯曲
荷载类型:主要承受横向荷载(如集中力、均布力)或弯矩作用,荷载方向垂直于构件轴线。
荷载大小:弯曲变形随荷载增加呈线性或非线性增长,构件未达到破坏前,变形与荷载基本成比例。
典型场景:钢梁在楼面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吊车梁承受吊车横向水平力时的变形等。
(二)屈曲
荷载类型:主要承受轴向压力,或在压弯组合作用下,当轴向压力达到临界值时引发屈曲。
荷载大小:屈曲发生在特定的临界荷载下,荷载未达到临界值时,构件保持直线平衡状态,变形很小;超过临界值后,变形急剧增大,属于突变性破坏。
典型场景:轴心受压的钢柱、受压的桁架杆件、薄板在面内压力下的局部屈曲等。
三、变形特征与形态
(一)弯曲
变形方向:变形方向与横向荷载或弯矩方向一致,沿构件长度方向呈现连续的曲线形态。
变形连续性:变形随荷载增加逐渐发展,构件各截面的弯曲变形是连续的,不存在突然的形态突变。
常见形态:简支梁的跨中挠度、悬臂梁的自由端弯曲等,变形形态可通过材料力学公式准确计算。
(二)屈曲
变形方向:屈曲变形方向通常为构件的弱轴方向或侧向刚度较小的方向,与轴向压力方向垂直。
变形突变性:在临界荷载前,构件无明显侧向变形;达到临界荷载时,突然产生侧向弯曲或扭曲,变形具有突变性。
常见形态:
弯曲屈曲:构件绕某一主轴发生侧向弯曲,如细长钢柱的侧向弯曲。
扭转屈曲:构件绕轴线发生扭转,如薄壁十字形截面柱的扭转失稳。
弯扭屈曲:同时发生弯曲和扭转,如工字形截面柱在弱轴方向的失稳。
四、截面应力分布
(一)弯曲
应力类型:截面上主要产生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弯曲正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中性轴处为零,边缘处最大;剪应力在截面中性轴附近最大,边缘处为零。
(二)屈曲
应力类型:屈曲前,截面上主要为均匀分布的轴向压应力;屈曲时,由于侧向变形,截面上会同时产生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应力分布变得复杂。
应力特点:屈曲时的应力水平可能未达到材料的屈服强度,但因稳定性丧失而导致构件失效,属于 “未屈服先失稳” 的现象。
五、影响因素
(一)弯曲
截面特性:截面的惯性矩I和抵抗矩W是关键参数,惯性矩越大,弯曲刚度越大,变形越小。构件跨度:跨度越大,弯曲变形越明显,如简支梁的挠度与跨度的二次方或三次方相关。材料性能:材料的弹性模量E影响弯曲刚度,E越大,变形越小。
(二)屈曲
截面形状与刚度:截面的抗弯刚度(尤其是弱轴方向的刚度)和抗扭刚度影响屈曲形态和临界荷载,如工字形截面绕弱轴的长细比更大,更容易发生弯曲屈曲。
支承条件:构件的端部支承情况直接影响计算长度l,如两端固定的柱计算长度小于两端铰接的柱,临界荷载更高。
残余应力与初始缺陷:钢结构构件中的残余应力和初始几何缺陷(如初弯曲、初偏心)会降低屈曲临界荷载,加速屈曲发生。
六、理论分析方法
(一)弯曲
材料力学方法:基于平截面假定,通过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推导弯曲变形和应力公式,如梁的挠度曲线方程、弯矩 - 曲率关系等。
弹性分析:在弹性范围内,弯曲变形与荷载呈线性关系,可采用叠加原理计算复杂荷载下的弯曲响应。
塑性分析:当荷载较大时,构件截面可能出现塑性铰,此时需考虑材料的塑性性能,采用塑性理论进行分析。
(二)屈曲
切线模量理论与折算模量理论:考虑材料进入弹塑性阶段时的屈曲,切线模量理论假设卸载时材料仍为弹性,折算模量理论考虑了加载和卸载时的模量差异。
有限元分析:对于复杂截面和边界条件的构件,常采用有限元法考虑初始缺陷、残余应力等因素对屈曲的影响。
七、破坏模式与失效机理
(一)弯曲
破坏模式:
弹性弯曲破坏:当荷载超过弹性极限时,截面边缘纤维开始屈服,变形迅速增大,但构件未立即失效。
塑性弯曲破坏:当截面形成塑性铰时,构件丧失承载能力,表现为明显的弯曲变形和挠度增大。
失效机理:主要是材料达到屈服强度或极限强度,截面承载能力不足导致破坏。
(二)屈曲
破坏模式:
弹性屈曲:发生在材料仍处于弹性阶段时,如细长压杆的欧拉屈曲。
弹塑性屈曲:当构件长细比较小时,屈曲前材料已进入弹塑性阶段,临界荷载低于欧拉临界荷载。
失效机理:由于构件平衡状态的稳定性丧失,即使应力未达到屈服强度,也会因突然的侧向变形而失效,属于稳定性破坏。
八、工程设计中的应对措施
(一)弯曲
截面设计:根据弯矩计算所需的截面抵抗矩W,选择合适的截面形式(如 H 型钢、箱形截面),增大惯性矩I以降低弯曲变形。
跨度控制:合理布置支承,减小构件跨度,如增加梁的中间支座,降低跨中弯矩和挠度。
材料选择:选用高强度钢材可提高截面的承载能力,但对弯曲刚度(与弹性模量E相关)影响不大。
(二)屈曲
控制长细比:通过减小计算长度(如改善支承条件)或增大截面回转半径(如采用宽翼缘截面),降低长细比λ,提高临界荷载。
截面优化:选择抗扭刚度和弱轴抗弯刚度较大的截面,如圆管截面比开口截面更不易发生屈曲。
考虑初始缺陷:在设计中引入稳定系数φ(如钢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表),考虑残余应力和初始缺陷的影响。
构造措施:设置侧向支撑,如柱间支撑、屋面支撑,减小构件的计算长度,提高稳定性。
九、实例对比分析
(一)弯曲实例:简支钢梁
十、总结与关键异同点归纳
(一)相同点
均为构件变形形式:弯曲和屈曲都会导致钢结构构件的几何形状发生改变,偏离原有轴线或平面。
与截面特性相关:二者的变形和承载能力都与构件的截面形状、惯性矩、面积等参数密切相关。
受材料性能影响: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性能参数对弯曲刚度和屈曲临界荷载均有影响。
(二)不同点
十一、工程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弯曲设计:需验算构件的强度和刚度(挠度),确保在正常使用荷载下变形不超过规范限值,避免因过度弯曲影响结构功能或外观。
屈曲设计:对于受压构件(如柱、桁架杆件),必须进行稳定性验算,考虑长细比、支承条件和初始缺陷的影响,防止屈曲破坏,因屈曲具有突然性,易导致结构整体倒塌,危险性更高。
钢结构构件的弯曲和屈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学行为,在工程设计中需根据构件的受力状态和功能要求,分别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延伸阅读:
吹响钢结构建筑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号角 智能建造的全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高层住宅“好房子” 钢结构施工方案分享之超高层地脚螺栓安装(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