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杨嗣信

名片

杨嗣信

单位: 北京建工集团  

职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简介

男,1930年生。北京建工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之江大学(毕业前与同济大学合并)建筑系。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双园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专家兼任中国建筑业协会质量分会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1 主要成就

●奥运工程2008工程指挥部领衔专家。


●北京建工集团原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因成功指挥修建中央广播电视塔而获得“托塔天王”称号。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总工程师和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还是一位勤奋笔耕、著述颇丰的建工专业著作家。


●中共中央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届全国党代会代表;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先后三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首都杰出人才提名奖”。


●国家发明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多项一等奖获得者。


●大量专业著作


●现任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团城建组组长,双园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专家,曾兼任中国建


筑业协会质量分会长等职。


●45年来先后主持了中央电视塔、北京西客站、首都机场、首都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改


建、国家大剧院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


● 被总理称为“为首都树立国际形象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获得“国家特殊贡献专家


津贴”。


2 人物介绍

杨嗣信1952年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来到北京,从此与建筑业打了一辈子交道。杨嗣信推崇吃苦耐劳,提倡不断的改造世界观,并把学习、改革创新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让他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建筑业专家。


杨嗣信取得了40多项科技发明成果,其中移动式现场混凝土搅拌站和“内砖外模”技术的发明,让搅拌机人工进料工人和抹灰工的劳动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掀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场建筑业革命


1989年,在工地摸爬滚打近40年的杨嗣信担任了中央电视塔工程技术领导小组组长。中央电视塔高405米,技术难度和风险都很大,特别是塔吊随主体结构升到300多米以后,怎么卸下来,是国内从未遇到过的技术难题。开工前,美国的一家公司曾说,塔吊的运行和拆卸由他们派人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费用是140美元。昂贵的费用激起了杨嗣信的韧劲,他决心自力更生,他与技术人员、工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用土办法安全、快速的把塔吊从高空卸载。此举轰动了建筑业,也被新闻界誉为“托塔天王”,北京市授予他科技成果一等奖。


杨嗣信像“苦行僧”一般的投入工作,1970年起他对自己“约法十章”:坚持每天早上班,晚下班45分钟(2)坚持节假日、星期天不休息(3)无特殊情况不请事假……一直坚持到退休没有食言。


退休之后,杨嗣信又先后担任首都博物馆新馆业主委员会总工程师和国家大剧院技术顾问。2005年,虽然已经是75岁高龄,杨嗣信仍毅然受命担任奥运指挥部08办领衔专家,主持参与奥运场馆建设的重大技术攻关。从此,“建设科技的、绿色的奥运”成了老人最牵挂的心事儿。


当初在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中,东北部的椭圆斜筒斜率达到17.5度,比斜率为8度的比萨斜塔还大。杨嗣信作为业主方代表本不需要参与具体的方案设计,但出于对新技术的强烈好奇,他整日盯在施工现场,为承建单位、自己的“娘家”北京建工集团出谋划策。最终通过10:1模型实验、局部1:1样板墙实体浇筑并借助科学的测量放线法等多种现代手段,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建筑结构呈现在中国百姓面前。


带着老一辈科技创新人员特有的执著,杨嗣信把每一次科技创新都当作对自己世界观的一次改造:“创新是有风险的,只有抛弃了个人自私的想法才能敢于创新。在公与私的斗争中,在对新事物的认识中,在大家的默契合作中,我们通过创新提高工程质量,提高个人素质。”


如今80多岁高龄的杨嗣信仍然没有丢下热爱的工作,活跃在建筑科技工作的第一线,为祖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着可贵的智力支持。


文章列表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