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付灿华 > “用工荒”倒逼产业化

“用工荒”倒逼产业化

2011年03月02日

打印专业人士:付灿华   来源:中国建设报

付灿华:不少人士普遍认为,“用工荒”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也有人断言:当建筑工地都招不到工人的时候,住宅产业化的春天就来了。你们如何理解转型之说?在“用工荒”之下,你们是否看到了住宅产业化的“春天”?

  叶明:透过“用工荒”和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我首先感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得到了尊重与体现,其次我认为,这种现状将最终导致住宅建筑方式的重大变革。

  在人口红利之下,我国劳动力过于廉价,导致住宅建设长期依靠工人“手工作业”,缺乏向工业化、机械化进步的动因。由此形成的住宅生产模式也是我国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沉疴难治、各相关环节各自为战、行业整体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现在的趋势表明,劳动力的价格只会不断上涨,在整体建设成本中的占比将越来越大。

  如果将传统住宅建设方式与产业化建设方式比作两条直线,二者将呈现“剪刀”状。在目前住宅产业化被认为因偏高的造价而导致发展瓶颈的情况下,传统建设方式依靠劳动力优势获得了成本优势。但是,当劳动力的廉价优势开始弱化,甚至劳动力成本超过机械化、工业化成本时,现场作业与产业化制造之间的“剪刀差”将越来越大,我们可以预见,传统住宅建设方式必定向产业化方式转变。

  事实上,国外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大多也是和劳动力成本的高昂分不开的。不管是在战后的日本、德国,还是美国,在面临急剧增加的住宅建设需求与高昂并持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问题时,政府和企业都不得不选择改善劳动工具、改变劳动方式,依靠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来提高效率、完成生产。

  刘文清:虽然我们的实践已经证明,工业化生产可以比传统造房方式降低15%的成本,但成本问题仍然是目前条件下制约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传统作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而工业化的成本随着规模化而不断下降,两相对比,趋势将十分明显。

  付灿华:对此,作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实践企业,有何对策?

  刘文清:正是因为看到了住宅产业化的趋势,我们很早便开始了工业化实践,将大量的露天作业搬到了工厂进行预制。这么一来,一是改善了工人工作环境,二是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品质。工业化转变后,农民工变身为经过系统培训的产业工人,不再是一脚泥一脚水的“泥瓦匠”,而是手握操作杆或控制器的专业工人,从“卖劳力”到“卖技术”,社会地位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工业化保证了批量生产,并且避免了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干扰,也正因此,在东北地区漫长的歇工期里,我们可以全年无休生产,订单进度、生产效率、造房品质等,都得到了保证。

  在现有自动化生产线的基础上,再过不久,我们从德国引进的机器人也将正式“上岗”。到时候,一个上万平方米的车间,将只需7名左右的工人进行电脑操作,机器人可以完成画线、模板摆放、混凝土自动布料等多项工作,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更高。

  付灿华:请用一句话总结对“用工荒”喻示住宅产业化趋势的看法。

  叶明:劳动力的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是必然趋势,摆脱对劳动力的依赖,转向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必然趋势。依靠产业化、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生产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刘文清:劳动力供需的缺口将导致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这将是2011年住宅产业化大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深圳1.0”:以实践之名寻保障房变革之路 “明日之家”铺路规模化推广 住宅工业化之辩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