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陈振基 > 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途径发展建筑工业化的道路

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途径发展建筑工业化的道路

2016年11月17日

打印专业人士:陈振基   来源:微信 中智科博

一,工业化两方面的优势应该统一

一提到建筑工业化许多人振振有词地说,它是发展的方向,是世界各国都证明了的,可以节约劳动力、节省资源、缩短工期、提高质量....等等。但实际情况是:发展商或政府部门面临的困局却是建造成本的增高。由于我国重提建筑工业化只不过是5~6年的历史,在标准设计不成熟、设备没有创新、劳工不熟悉的情况下,要把一个全新的工法的成本做到低于传统工法的成本,这是很困难的,绝不可以和实施多年的发达国家相比。


工业化的优势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未来建造成本的降低,对发展商、对居民有利;一方面是社会资源的节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两方面的受众是不同的,我们不可以迎合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而想把两者利益用数学方法汇总起来则是更困难的事了。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用大道理去压服小道理,也不可以用小道理去否定大道理,要寻找一个点,以实践成果来说明,大、小道理是可以统一的、互补的。而在当前,研究经济性的关键是改进小道理的合理性,也就是寻找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推行建筑工业化不应忘记以往的政策

我国建国六十余年,建筑工业正是走着一条多途径发展建筑工业化的道路。我们提出过限制使用黏土实心砖,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政策,限制现场搅拌混凝土,发展预拌混凝土的政策,限制现场搅拌砂浆,发展预拌砂浆的政策,乃至鼓励使用大型预制内隔墙板,编写了多个预制轻板的标准,也鼓励和推广过泵送混凝土。这些技术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手工劳动,但劳动生产率确实提高了,建筑质量确实改善了,不能不说,它们也是朝工业化目标前进的小步。没有这些小步,就不可能有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那一大步。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新的方针,就把多年来业内人士苦心研究,大力推动的往日的技术否定掉,抛弃掉,甚至批判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中也提到:“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城市城区限制使用粘土制品,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可见这些过去推行的技术政策并不因为推行建筑工业化而过时。


如果我们正确对待历史,尊重历史上每阶段的技术进步,我们就可以团结浩大的同盟军,包括全国数十万个新型墙材企业,近万个预拌混凝土企业,和数十万名用传统方法施工的操作工,发动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朝工业化方向前进。现在一提小块砖、中型砌块,就把它们排斥在工业化之外,视作革命对象,或者是落后的东西。可是我们有没有想到,与其花数千万甚至上亿元建设预制构件厂,不如用1%的资金去研究机械手、机器人,让他们在各楼层间,建筑物各部件旁,完成以往手工操作的动作,也许整个效率,会比几十米以外高空的操作手,更准确地完成砌筑或安装。


三,现浇预拌混凝土也是工业化的措施

预拌混凝土是过去我们大力提倡的,如果用了工具式模板、预制钢筋网片和泵送混凝土,效率和质量不会低于工厂预制部件,还省去了大件部品的运输。北京和上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一时,开发了内浇外挂、内浇外砌等工法,北京住总原总工金鸿祥曾将之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事实上,现在有很多发展商和施工企业,还是在用现浇预拌混凝土, 他们不在乎这类技术被排斥在工业化之外,并没有因为,没被记入预制率\装配率而自卑,相反的,笔者认为,要为这种施工方法呼吁,应该在新的思维下,把他们列入”工业化率”,而叠合楼板也不要再分底层归属预制率,面层视为现浇。两者都是工业化的产品,不过一个是把混凝土在预制厂内浇灌成型和养护硬化,再运到现场安装,另一个是把混凝土运到现场浇灌成型和养护硬化。两者只是浇灌和养护的地点不同而已。笔者曾和亚洲地区多个本行业的专家讨论过预制率\装配率,他们很不理解,说他们没有这个计量方法。而美国PCI的专家Kim Seeber(美国PCI设计手册第六版的编委会主席)和我们一次谈话时,我们问他你是不是预制工程师?他说我是结构工程师,什么部位应该用预制,我就用预制,什么部位用现浇合理,我就用现浇。美国A. Yee博士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叠合楼板,他对底层和面层没有歧视,都认为是代替现场支模现浇楼板的组成部分,两者互为依存,共同工作。


四,搞预制装配部件应从易于标准化的小部件开始

如果要搞预制装配化,我另外一个意见,就是从标准的小部件开始,不要一开始就搞整块墙面的大板,门窗、阳台一起来。标准件是指三板一间(内墙板、楼梯板、预应力楼板底层和立体卫生间),它们是最容易生产,成本肯定低于现浇,因而凸显预制装配化的优越性的。此观点笔者在2013年发表在《建筑技术》杂志上,最近得知,该文获得2016年优秀论文奖。希望这个观点能传播开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现在很多人把建筑工业化简单理解为使用装配式构件或部件,所谓PC即precast concrete,其实PC另一个理解是Prefabricated component(见《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之2.0.3 预制构件),举凡工厂预先制造的成品,都可以称为PC。比如在板式基础上将木柱立起来,把门窗框固定上,两面复以水泥纤维板,中间填以保温材料,所有材料均是工厂预制好的成品,每件几十公斤,用人工安装起来,这就是国外流行的低层房屋的工厂化。所有部品均由建筑公司按照客户选择的图纸(设计标准化的体现),从专业生产厂家采购来(生产工厂化的体现),工地用轻便的机械组装起来(施工机械化的体现)。这种国外常用的模式才是真正的EPC,和我们理解的只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工业化完全是两回事,但我们难道不可以从中学到这种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吗?小城市和农村不可以走这种建筑工业化的道路吗?


现时人们习惯把外墙板视为工业化住宅的切入点、起跑线,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外墙板是工业化住宅重要的部件,但或许也是难度最大的部件,因为它必须满足建筑物围护结构对热工(南北方差别很大)、防水、防火、美观等多方面的要求。制造时还要和阳台、遮阳板等配合,构造复杂、安装不易。在工业化推广初期,各地推广面积不大,数量有限的外墙板因模型周转率低而成本极高,无法凸显工业化的优越性。所以工业化的切入点不应该放在外墙板上,推广住宅工业化的初期不应该先生产外墙板作,还是应从简单的部件开始,从小到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发展。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预制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住宅产业化民间智库QQ群:147874495

工业化建筑设计师QQ群:138517101

工业化建筑学生QQ群:199516367

(注:以实名和单位名申请)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建筑工业化道路要两条腿走 “住宅产业化”是个伪命题 陈振基: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PC建筑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