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丁成章 > 住宅产业化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住宅产业化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2017年08月04日

打印专业人士:丁成章   来源:丁成章的博客

一、绪言

住宅产业化(housingindustrialization)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联合国提出“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生产的连续性,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

住宅产业化(housingindustrialization)所涵盖的领域包括,但不局限于:预制建筑(prefabricatedbuildings)、模块化建筑(modular buildings)、钢结构建筑(steel framing building)、木结构建筑(wood framingbuilsding),等等。

二、百年住宅产业化之路

(一)汽车产业化

1907年,福特发明了生产流水线,实现了生产的标准化、大批量制造。




流水线批量制造这种生产方式在全世界风行了一个世纪之久,并为工业化社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自身的局限性日益成为它继续前进的障碍,并日渐明显地走向衰落。

大规模生产方式,在某些领域,现在乃至将来还会有它发挥作用的空间,但是作为一种主流的生产方式,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在许多领域里已经衰退。一种新的更能适应当今市场形势的生产方式——大规模定制,已经应运而生。


(二)住宅产业化

人类住宅产业化之路已经走过一百多年。




1910年3月,沃尔特·格罗皮厄斯向德国通用电气公司 AEG 的艾米尔·拉特诺提交了一份合理化生产住宅建筑的备忘录,这份备忘录写于沃尔特·格罗皮厄斯26岁那年,到今天仍然是对标准化住宅单元的预制、装配和分布的先决条件的最为透彻的阐述。1923年出版的《包豪斯书集》中收录有格罗皮厄斯撰写的《住宅产业化》。


一百多年来,汽车产业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住宅产业化却基本停滞不前。




三、发展集成建筑的二个基本条件

(一)农民工的工资再增加三倍

目前工地上的农民工工资太低,工作时间太长,劳作太辛苦。

如果农民工的日均工资再增长三倍,即日均工资达到1000元以上(香港建筑工人日均工资约为2400港币)。




当建筑工地很难找到这些 “吃苦耐劳”, 能够忍受“日晒雨淋”的农民工时,“预制建筑”、“集成建筑”、“模块化建筑“、“钢结构建筑”就能大展宏图了。

当农民工的日工资达到或超过1000元时,企业就有了研发集成建筑(或模块化建筑)的积极性。




(二)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再严重三倍

美丽的地球——近来到月球、其它星球和更远处的空间探险已经使得人类比以往更加意识到地球是一个幸运的星球。

在我们的太阳系里,还没有其它的行星或卫星拥有我们称为地球的大气这种独特的气体混合物,以及水和各种动、植物。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生命的摇篮。

我们渴望美丽的地球,绿色的家园,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

但是,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污染、浪费,使地球变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

我们要加倍珍惜和关注我们的地球家园,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使我们的家园得以持续保持美丽。




如果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再严重三倍。

如果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到了政治家必须出手解决环境污染的时候!

如果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到了普通老百姓也无法忍受环境污染的时候!

就是“预制建筑”、“集成建筑”、“模块化建筑“、“钢结构建筑”大展宏图之时。




PM2.5严重超标,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首都的雾霾越来越受关注。早上起床看一眼窗外,查一下PM2.5指数,已经成为不少北京人的生活新常态。




北京市区范围内2006年PM10。年日均质量浓度161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1%左右。在空气质量超标日中,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高达90%以上。科研成果表明,施工扬尘是城市颗粒物排放量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扬尘多大气污染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和分析,北京市空气污染物来源主要集中在机动车排放、燃煤等八个方面,其中扬尘污染约占PM2.5的来源的15.8%,主要就是建筑工地的施工扬尘和车辆运输扬尘,这还不包括建筑材料(例如水泥、石子、河砂)制造产生的污染,建筑物报废产生的污染,以及使用不节能建筑物所产生的污染。




有数据显示,在碳排放总量中,传统建筑——即钢筋混凝土建筑排放的碳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

发达国家早就采用各种现代建筑体系。这些现代建筑结构体系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且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舒适的适用空间。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5年以前,中国新建工程项目约占全球一半,而目前新建房屋95%以上都是高耗能建筑。对于一个能源相对短缺,环境日益恶化的国家而言,这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中国目前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和世界建筑历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不变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已经使中国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其中实心粘土砖每年要毁田12万亩。而建筑物在建造、使用和报废阶段,其直接和间接的能源消耗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建筑业已经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建筑中98%的住宅为高耗能建筑,新建住宅中,也只有5%符合现阶段的节能标准(与发达国家的能源标准就相差更远了)。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量是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3倍,夏季城市电能消耗40%都用到了空调上。如果短时间内不作彻底的解决,将对中国目前和未来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国际上根本就没有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现在从城市到乡村,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一统天下,几乎所有建筑物都是采用同样的建造、使用和报废方法,所以其危害要比50年前的围湖、开山造田所形成的危害大得多,后果还要更加严重。

现在这二个条件已经基本实现了!

现在是发展“预制建筑”、“集成建筑”、“模块化建筑“、“钢结构建筑”的最佳时机了!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指出,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要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2014年8月26日,李克强指出,环保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要把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紧紧抓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切实加大防治力度。他强调,当前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强化重点污染治理,组织开展环境问题排查,集中整治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污染,努力消除各种环境安全隐患,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身体健康。要把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企业治污设施、环境监测装置等建设,不断提高治污能力。

四、混凝土建筑的所谓低成本

目前混凝土建筑的这种所谓的低成本是以牺牲全社会共有的资源和环境换来的,是不可持续的。

混凝土建筑从原材料制造(采集)、建造、使用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都是非绿色的。




(一)开山采石

21世纪的今天,新材料的发明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速度在增长。很多新材料在其他行业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包括“建筑”的“近亲”——飞机、轮船和高铁),并在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收益。相比之下,应用到建筑业的新材料就要少很多了。必须要加快新材料融入建筑业的速度,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发达国家90%以上建筑都是钢结构,或其他轻质结构,不需要石子,因而很少开山采石。

由于中国建筑90%以上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因而需要大量石子,所以几乎所有中国城市附近的山体都因为开山采石而被“剃了头”。

开山采石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体系,污染了水源、空气。




(二)挖掘河砂

从远古到如今,应用于建筑业的材料没有太多变化。绝大部分建筑材料的选择,仍然局限于自然界中的既有物质:石材、木材、砖石、混凝土,以及常见的金属。用粘土烧砖和瓦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把水泥(古希腊是用火山灰)、石子和黄砂混合成混凝土也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只是加上钢筋,建筑成钢筋混凝土才是近百年的事情。

在今天的建筑领域,所谓新材料的应用只不过是表现建筑造型的需要,而非建筑结构的需要。

发达国家90%以上建筑都是钢结构,或其他轻质结构,不需要砂子,因而很少采砂。

由于中国建筑90%以上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因而需要大量砂子,所以几乎所有中国有砂的河道都因为采砂而挖的千疮百孔。

采砂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体系,污染了水源、空气,影响了航运。

沿海地区甚至采用海沙来建造钢筋混凝土建筑,严重影响了建筑质量。




(三)小水泥厂

小水泥厂的污染包括,但不局限于:

1、粉尘污染(各个环节的收尘效果差都会造成粉尘污染);

2、二氧化硫(主要是烧成时产生的);

3、氧化物(主要是烧成时产生的);

4、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烧煤产生的);

5、噪音(设备运转声音)。




(四)地条钢

地条钢是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等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其间,既不进行任何分析化验,也无温度等质量控制,用这种方法炼出的钢,90%以上属于不合格产品。

地条钢产品直径、抗拉强度等均难以符合国家标准,大部分产品存在脆断的情况,质量存在严重隐患。

但因为地条钢是典型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高利润”产品,所以才会屡禁不止。

1、发达国家的建筑用钢都建成了可以回收的钢结构建筑!

2、中国的建筑用钢都浇筑到不可回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

3、发达国家的钢材基本都是采用污染很少的电炉(废钢材)冶炼!

4、中国的钢材基本都是采用污染严重的高炉(铁矿石)冶炼!

5、中国的钢材都浇筑到不可回收的混凝土中去了!!!




(五)红砖

发达国家60多年前就基本杜绝了挖土烧砖这一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筑材料。

烧制红砖大量毁坏耕地,砖厂周围几乎都是大坑、人造沙漠。

此外,烧制红砖还耗费大量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虽然国家出于环保节能的角度,不提倡甚至在部分地区禁用了红砖。

从2005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就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

通知提出:到2010年底,所有城市都要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全国实心粘土砖年产量要控制在4000亿块以下,但任务相当艰巨。

但因为红砖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高利润”产品,所以才会屡禁不止。




五、中国建筑技术现状

(一)原始的建造方法

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 1900年之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工程界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    

目前在中国,钢筋混凝土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多的地区。

中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主要原材料水泥排名世界第一。2012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建筑结构形式单一,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一统天下,其他建筑结构形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发达国家,各种建筑结构形式层出不穷,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建造方法不断涌现。除了基础、道路,以及一些必须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建筑外,他们几乎不用钢筋混凝土来建造建筑物。

发达国家早就严禁开山采石和挖掘河砂,并严控取土烧制红砖和建设高污染的水泥厂,所以水泥、石子、河砂的价格都很贵,当然,他们也不会有“便宜”的“地条钢”,红砖的价格更是贵得离谱,只有豪宅里才会点缀上几块红砖。

由于钢筋混凝土建筑产业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高,建造周期长,因而使得发达国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成本会比其他建筑结构贵很多。

最重要的是钢筋混凝土建筑从原材料加工,到建筑施工,建筑物使用,乃至建筑物报废的全寿命周期都是高能耗、高污染。

(二)建筑垃圾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处理而直接运往郊外堆放。建筑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大量的生产用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

建筑垃圾堆放场经过雨水渗透浸淋后,会释放大量有害物质,如不加以控制就让其流人江河、湖泊或渗人地下,就会污染地表和地下水。

建筑垃圾释放的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

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水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污染土壤。

建筑垃圾运输大多采用非封闭式运输车,不可避免地引起运输过程中的垃圾遗撤、粉尘和灰砂飞扬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容貌和景观。

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我国产生建筑垃圾15亿吨,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为几千万吨,利用率不到5%。我国建筑垃圾的回收率极低,大部分的建筑垃圾没有经过相应的处理,就会运到有关的乡村或者郊区。

即便是深圳这样的现代化城市,也逃脱不了建筑垃圾的噩运——城市中心的安托山成了采石场,银湖风景区里也建成了巨大的垃圾填埋场。

尽管是西方人发明了钢筋混凝土建筑,但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只有当前的中国才建造了如此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由于发达国家没有为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如何处理报废这么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经验,所以50年后,我们的后人将面临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处理这些必须报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三)高空作业

在所有发达国家,建筑施工所需要的熟练建筑工人都日趋稀少。为什么?因为工人在室外面临艰苦的环境:太热、太冷、风大、潮湿、常常遇到雨雪等恶劣气候条件。

所有这些都使得建筑工作变得不愉快、进度缓慢,并伴随着危险。




近年来,中国也遇到了类似情况,第二,第三代农民工已经不像他们的爷爷辈、父辈那样能够吃苦耐劳了,逐渐开始关注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了。很多建筑工地都遭遇到民工荒问题了。

随着“用工荒”的连年加剧,迫使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建筑工业化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构安全




从中日二国近年来几次地震死亡人数统计来看,差别巨大。问题在哪里,问题出在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质量上。

在日本根本就看不到砖混建筑,也很少看到钢筋混凝土建筑。所有民居基本都是现代轻骨架建筑结构,发生地震时,最多是使得建筑物平移或歪斜,很少会出现建筑物倒塌砸死人的现象。

如果全国二千多个县都有了轻钢(冷轧钢)住宅制造厂,政府官员就再也不用为老百姓取土烧砖、毁坏耕地和浪费能源而发愁了。老百姓和政府也不用为地震、台风担惊受怕了,而且住的舒服又省钱。





(五)建筑节能

国际社会处理争端的方式之一就是求大同(把能达成一致的内容先确定下来,作为共识),存小异(无法达成一致的内容暂时保留,作为自己的特色)。比如什么是绿色建筑,国际上暂时还没有定论,现在是一个(绿色)标准,多个(国家)表述,即欧洲有欧洲的解释,美国有美国的说法,中国当然也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标准,各不强求。但零CO2、零加热和自给自足标准还是可以有共识的。

零CO2住宅就是不排放CO2。这就意味着它必须从可持续的能源获得热量和电力。

零加热住宅通常是从居住者和他们的活动获取热量,加上太阳能和其它偶然获得的热量来加热它所有的空间。有时也称零加热住宅为被动式加热住宅。

自给自足住宅(有时也称其为零能源住宅)必须要满足上面定义的零CO2和零加热标准,但是它必须是通过在现场使用可持续能源来获得。另外,在没有市政管网的情况下,它还必须要为自己提供全部的供水和能够收集现场水源的处理设施,并且必须要在它的现场范围之内处理它自己的废水和污水。

所有三种标准设计都包括了“低物化能源”建筑,所有的能源都是利用建筑物的物理构造来产生和传送。另外,为了在运行期间达到纯粹的零CO2排放标准,他们必须要通过可持续的能源产生动力。

按照三种标准中的任何一种建造的住宅都必须提供低污染生活条件,也必须排放低水平的污染物质到环境中。





(六)墙体保温




发达国家所有建筑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墙体保温技术。

岩棉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效节能、保温材料。轻钢(冷轧钢)龙骨+石膏板+岩棉的新型墙体结构已经被广泛采用。

记住,要在外墙、过梁、拐角柱,以及任何组合的构件和复合柱子的内部放置保温棉。

在严寒地区,还要在外墙增加刚性泡沫保温层。

六、建筑标准必须国际接轨

(一)为什么要采用国际标准?

国际社会解决争端的手法是:求大同、存小异。在技术标准方面,取得共识就可以上升为国际标准,存在差异就各自表述,也就是保持该技术标准的本国特色。如果一个行业的所有技术标准都与国际技术标准脱离,死守着本国技术标准特色不放,那这个行业就一定是出了严重问题。

严格说来,技术标准是没有姓“资”和姓“社”问题的,所以,GB/T20000.2-2001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标标准》的规则指出:

“国际标准通常是全球工业界、研究人员、消费者和法规制定部门经验的结晶,包含了各国的共同需要,因此采用国际标准是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一点已经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协议)中被明确认可。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尽量采用和使用国际标准十分重要。”

(二)建筑行业标准现状

建筑行业的技术标准基本上都是从起炉灶另开张,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严重脱节。

建筑行业是国内唯一一个至今仍然拒不执行GB/T 20000.2-2001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采用国标标准》的行业。

建筑专家、学者和官员们拒不执行GB/T 20000.2-2001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国际先进建筑技术标准不适合中国国情。

其它行业(从地方到中央)都在鼓励企业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并且有奖励措施。只有建筑行业是一个特例——只要一提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就会遭到建筑行业从上到下的专家、学者和官员们的一致反对。其中原因我也做了一些研究,了解了一些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

建筑行业不准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既不是技术原因,也不是中国国情造成的。

(三)建筑行业至今仍然是唯一拒不执行GB/T1.1-2009的行业

另外,建筑行业还是国内唯一一个拒不执行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公告2009年第7号(总第147号)文件,批准发布了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GB/T20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标标准》,两项标准将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GB/T1.1-2009代替GB/T1.1-2000和GB/T1.2-2002,GB/T20000.2-2009代替GB/T20000.2-2001。    

作为全国各行业在编写标准时共同遵守的基础标准,新版国家标准整合了先前版本的技术内容,提高了标准本身结构的严谨性和表述的准确性,提高了标准的普适性,使我国标准的编写更加简化,形式更加清晰,并且与相应国际标准主体内容及表述形式保持一致,对进一步规范我国标准的编写和提高标准编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指出:

“GB/T1.1以前的各个版本均是以ISO/IEC导则为基础起草的。ISO/IEC导则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以产品标准为例编写的。而GB/T1.1-2009是全国各行各业在编写标准时共同遵守的基础标准,它关注的范围应更加广泛。”

因而,以前建筑行业拒不执行GB/T1.1是情由可原的,但GB/T1.1-2009颁布以后,建筑行业再拒不执行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尤其是建筑行业自己多年来一直在提倡住宅产业化,把住宅作为产品看待,还要到工厂生产线上去制造住宅,但技术标准却不按照产品标准来编写,拒不执行GB/T1.1-2009确实有点过分。

(四)中国建筑界拒绝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要比打击走私还要强有力

海关在打击走私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至少有人手不足的因素,多少会有一些漏洞可钻。

中国建筑界在抵制国际先进建筑技术标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时,几乎是全行业出动,毫无漏洞可钻。这才造成中国建筑技术大大落后与发达国家。

以至于全球只有中国大陆在大面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砌块维护墙”来建造高层住宅。

当然,北朝鲜也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砌块维护墙”来建造高层住宅。

香港、新加坡是采用预制混凝土技术建造高层住宅。

日本东京银座,美国纽约曼哈顿也有少量预制钢结构高层住宅。

世界其他地区就很少能够见到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砌块维护墙”来建造高层住宅的情况了。

(五)不采用国际标准的后果

不采用国际标准的后果就是中国建筑技术严重落后与国际先进建筑技术。

当年中国加入WTO之前,很多忧国忧民的人都担心加入WTO之后,中国民族工业、商业等都会因发达国家先进的工业技术、与时俱进的商业理念的冲击而崩溃。

事实是,加入WTO之后,中国民族工业、商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如果中国建筑向国际先进建筑技术打开大门,可以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先进的建筑标准与规范,不用5~10年,中国的建筑技术就会发生突飞猛进的进步,住宅产业化、模块化建筑、集成建筑、钢结构建筑绝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几十年都停步不前。

中国住宅也绝不会再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砌块围护墙”在唱“独角戏”了。

(六)中国在2011年-2013年期间用掉的水泥,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用掉的还要多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博客中发布了关于中美水泥用量的对比图表,他称,这些数据让人惊讶。中国在2011年-2013年期间用掉的水泥,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用掉的还要多。2011年至2013年中国水泥用量达66亿吨,美国1901年至2000年水泥用量才45亿吨。




尽管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经济增速也较高,但美国在整个20世纪都处于扩张的全盛期,绝大多数公路、桥梁和摩天大楼都是在当时修建的。中美国土面积差不多大,分别为全球第三和第四位。

盖茨的统计数据来自历史学家VaclavSmil,后者将水泥称为“文明社会中最重要的材料”。Vaclav Smil的资料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

尽管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经济增速也较高,但美国在整个20世纪都处于扩张的全盛期,绝大多数公路、桥梁和摩天大楼都是在当时修建的。中美国土面积差不多大,分别为全球第三和第四位。

盖茨的统计数据来自历史学家VaclavSmil,后者将水泥称为“文明社会中最重要的材料”。Vaclav Smil的资料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

下图是美国20世纪的水泥消费量,数据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大萧条时期、二战和80年代早期的经济衰退时期,美国的水泥消费量出现明显下降。在20世纪的100年间,全美水泥消费量总共为44亿吨。

相比之下,依照伦敦《国际水泥评论》杂志的数据,中国在2011到2013年的短短三年间,就消耗了大约64亿吨的水泥。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美国在整个20世纪新建建筑不是钢结构建筑,就是木结构建筑,很少见到混凝土建筑!

中国在2011年-2013年期间新建建筑几乎全部都是混凝土建筑!

七、住宅产业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住宅产业化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是也说明,住宅产业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住宅产业化目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首先,农民工的工资逐渐上升,年轻一代的农民工都向往成为在现代化工厂车间里工作的产业工人。其次,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尤其建筑产业全产业链对于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中国社会实现住宅产业化的二个基本条件都已经具备,因此,不论是普通民众(农民工、普通消费者),还是具有顶层设计话语权的人(官员、学者、企业家)都会迫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住宅产业化研究和实践中去。实现住宅产业化这一宏伟目标应该是指日可待了。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建议建立“装配式建筑特区”(下) 建议建立“装配式建筑特区”(上) 丁成章:工业4.0与住宅产业化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