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丁成章 > 建议建立“装配式建筑特区”(下)

建议建立“装配式建筑特区”(下)

2017年08月04日

打印专业人士:丁成章   来源:丁成章住宅产业化

2、税收杠杆的作用

可通过采取适宜的税收政策为装配式建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压缩低技术、高污染,高利润的落后产能。

增设低技术污染税,有污染物排放行为的污染性企业纳税人,税基被确定为污染物排放量,税率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污染的机会成本不同采取差别定额税率等。

政府可采取激励和惩罚两种机制,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一方面,可采取财税政策,引导企业使用先进技术,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此时,可采取惩罚机制,提高产能落后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低其盈利空间,通过倒逼机制加强其节能减排效果或者使其自动退出市场。

在税收激励手段选择上,应在目前广泛采用的低税负税收激励的基础上,对急需淘汰、限制类产业增加运用高、重税负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加其产业结构升级或退出压力。

完善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税收政策。我国必须高度重视激励装配式建筑发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演变,并将激励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税收政策作用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各环节。

对于低技术、高污染、高利润的落后产能,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予以打击和制约。

(六)建筑教育创新

1、 中国建筑从业人员技术现状

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在《2017中国钢结构发展高峰论坛》上说:“现有设计人员大多是长期从事混凝土设计,转型钢结构设计没有充分体现出钢结构设计的优点,目前市场缺乏高技术人才”。

岳清瑞(2015年中国工程院增选的有效候选人,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中冶建研院董事长)在《对我国钢结构发展瓶颈及对策的思考》一文中说:

“目前国内设计院里钢结构专业设计院(室)极少,高水平专业设计师奇缺,并且熟悉钢结构的结构总工、建筑师和设备师都十分缺乏。钢构企业里具有国际工程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奇缺,高水平的焊工和自动化设计技术人员稀缺,详图设计和BIM应用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产业化工程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紧。专业的钢结构监理人员和检测人员也不足”。

2、 中国建筑教育现状

中国建筑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则一定是中国建筑教育出了问题。

2017年2月21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二十个改革发展的重点。其中(十一)加快培养建筑人才,强调“积极培育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加快培养熟悉国际规则的建筑业高级管理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建筑业专业人才。”

但是,中国建筑院校中:

可以教授《钢材建筑学》的教授几乎没有(只会讲授普通的《土木建筑学》);

可以教授《钢结构设计》的教授少之又少;

可以教授《装配式建筑设计》的教授凤毛麟角;

可以教授《装配式建筑制造与装配》的教授根本就没有(根本就没有开设这门课程);

3、解决办法

一百多年前,日本著名的建筑结构、结构力学和建筑设计师,佐野利器(1880~1956年)为推进日本的钢材结构建筑发展,专门在东京帝国大学机械系(注意,不是建筑系!)开设了“铁骨结构学”这门课程。把钢结构建筑这门课程开设在机械系里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借鉴机械行业数百年来所积累的钢材制造、加工和使用经验;可以充分利用机械系里的师资、教材和实验设备。如果放在建筑系,则师资、教材和实验设备等都要另起炉灶,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

至今,佐野利器在机械院校(或机械系)开设了“铁骨结构学”这门课程的方法仍然适用于中国建筑教育。我们可以:

在机械院校(或机械系)开设《钢材建筑学》,师资力量可以全球范围内招聘;

在机械院校(或机械系)开设《钢结构设计》,师资力量可以全球范围内招聘;

在机械院校(或机械系)开设《装配式建筑设计》,师资力量可以全球范围内招聘;

在机械院校(或机械系)开设《装配式建筑制造与装配》,机械院校(或机械系)现有师资力量足够了。

当然,也可以搞双轨制,建筑院校和机械院校PK,大家都开设这几门课程。

(七)技术创新

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初期,中国承认对市场经济很无知,从解决一个个能解决的具体问题入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外资开放市场,向来投资的外国人学习各种市场知识,建立股票市场,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积累各种管理经验,逐渐完善各项法律……

中国发展高铁的成功经验也非常值得“装配式建筑”行业学习。

中国搞“装配式建筑”完全可以借鉴其他行业30多年前就运用过的——引进、吸收、消化、发展的技术路径,没有必要“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蛮干。

我们今天看来发展“装配式建筑”所面临的大量困难的、很多非常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很多几乎无解的技术问题,可以转化成具体的市场操作,可以轻松完成。例如如何摆脱“极限状态三系数法”( S=γGSGK+ψQγQSQK+ψwγwSwK)对技术创新的干扰,很有可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是被解决了,就是在无形中消失了。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建议建立“装配式建筑特区”(上) 住宅产业化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丁成章:工业4.0与住宅产业化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