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吴 涛 > 吴涛:坚持管理与技术创新 实施“品牌企业”战略

吴涛:坚持管理与技术创新 实施“品牌企业”战略

2010年08月16日

打印专业人士:吴 涛   来源:建筑时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决策,这是当前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模式和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就提出“企业再造”的理论,要求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必须进行一场高水平的、根本性的改革和创新,以增强竞争力。被誉为“转型”大师的通用电气公司原首席执行官拉里·博西迪曾言,“现在,到了我们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所谓企业转型是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内在需求、必要条件。转型可以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体制转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制度创新,结构转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等内容。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经济转型。早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提出了从资源消耗型向节约能源型转变;影响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国际后金融危机中,更是对广大企业寄于厚望、赋予重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据相关资料统计,2009年内,我国已有近3000多家建筑企业消失。所以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对我国建筑业企业来讲,这一任务已尤为迫切、刻不容缓。特别是当前我国已进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高峰期,经济处于复苏这样一个大好的环境。我们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以及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客观上既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又为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决策,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经营结构,深入研讨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举措,交流转型升级经验,认识转型中的风险,把握转型战略和时机,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

  

一、加快和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必须树立创精品工程意识,走“质量兴业”之路。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建筑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来自于国际化的挑战,具体讲就是与跨国公司在管理、技术、人才上进行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和企业占有市场的信用上。实践证明只有走“质量兴业”之路,才能有“品牌企业”立足于市场不败之实。

  

创建精品工程,走“质量兴业”之路,必须健全和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把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作为企业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质量已成为国际货贸,服务水准竞争的焦点,是一个国家或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振兴的希望所在。国际上普遍认可和广泛宣传的是“大质量观”,核心内容是“产品、服务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和全员参与”,依靠过程和系统的质量保证来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去年11月胡总书记在质量协会《关于加强质量工作的几点建议》报告的批示中强调指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对扩大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望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科学实施,常抓不懈,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不够理想的状况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产品质量上不去,就会失去市场,就可能被淘汰。这样一个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和发展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创精品工程,走“质量兴业”之路,要充分发挥“鲁班奖工程”的品牌效应。大家知道,“鲁班奖”是中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最高奖。但它不单纯是个质量优质工程,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是一个系统工程,归结起来为:突出了“一个水平”:工程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体现了“两个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和“优中选优”的原则;抓住了“三个关键”:工程必须是安全、适用、美观;坚持“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强化“五大管理”:以现代项目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管理上台阶,安全生产未发生等级事故,技术管理有创新,施工管理上水平;注重“六大效益”:项目产能、功能达到或优于设计要求,主要技经指标处于同行、同类型工程领先水平,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用户满意,赢得社会赞誉,是各类工程建设中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民心工程、节能环保工程、社会诚信工程,体现了我国当代工程建设综合管理的最高水平。所以创建精品工程和鲁班奖工程必须坚持“策划在先、细化管理、过程为重、总结提高”做到“设计精益求精、施工精耕细作、装饰精雕细琢”。把质量管理和建筑节能、环境保护与技术创新贯穿于设计、施工、物料采购的全过程。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企业在创精品工程中总结提炼了一整套管理先进的做法,比如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公司倡导的过程精品经验,提出了创建鲁班奖工程必须坚持“目标管理、精品策划、过程监控、阶段考核、持续改进、一次创优”,江苏不少民营企业在创鲁班奖工程中坚持以“三高”(高意识、高目标、高标准),“三严”(严格管理、严格控制、严格验收),“三全”(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覆盖)为宗旨,打造精品工程,实现对业主和用户的承诺。这些成功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学习,加以应用推广。

  

二、加快和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必须树立市场诚信意识,实施“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品牌企业”是指企业在社会上要有较强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其中包括:一是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能承担较大的风险,能够为业主提供一般企业无力做到的优质服务;二是较强的人才实力,组织形式上的人员智力密集和人员素质上的高智慧相结合;三是具有先进、完善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技术开发能力都要比一般企业高出几个层次;四是要有拳头产品,也就是名牌产品,对建筑业来说就是鲁班奖工程;五是要有开拓务实、精干高效、和谐互补的领导团队。“品牌企业”发展战略分为战略确定目标,战略实施手段方法,战略目标的确定包括定量化指标和定性化指标。但在这些条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还是在科技领先、管理创新上遥遥领先于一般企业。

  

坚持和实施“品牌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弄清名牌和品牌的不同含义及不同行业面对市场承诺的用户对象。“名牌战略”是以单一的产品质量为核心,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品牌企业发展战略除了优质的产品质量外非常注重以信誉和服务质量为核心,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国外企业叫经营理念,我们叫企业宗旨。比如“业主第一、用户至上、以诚取信、服务为本”等。“诚信”第一是为客户考虑,从市场来的。第二“诚信”为本,它能转换为商机。第三“诚信”回归企业管理,它不是空中楼阁。我们有些企业也讲理念,往往是政治家的口号,文学家的语言。大家知道美国GE公司的经营理念,按威尔奇讲的是:用户满意,是我的质量标准,所以他们提出六个“西格玛”的质量标准。在他们的产品中,每百万次的操作差错不得超过3万次的,这叫3个“西格玛”的管理。威尔奇用5年的时间把差错率降低一万倍,一直推到6个“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标准,促进了产品营销大幅上升。

  

“以诚取信、用户至上、业主第一、服务为本”的诚信理念,表述了来自市场能转换商机、回归管理的基本内涵。应该说这个理念是成功的。建筑业为什么又讲用户,又讲业主?这里因为我们干一个工程,只一个业主,业主验收时按行业标准。但我们要为用户考虑。一幢住宅,住100家用户,我们应考虑100多家用户,所以应当是一个业主和多家用户。从市场经济和客户角度出发来考虑我们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所以我们讲一个企业要集中人力、物力创一个“鲁班奖”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但是一个企业每项工程都做到“优质”就不容易了。可以看出创建“品牌企业”非常不容易,需要一个很长的艰苦奋斗过程。如果创一个“鲁班奖”就沾沾自喜,不求进取,即使成了名牌企业也很脆弱。由此可见,名牌和品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先有名牌,后有品牌。比如海尔集团,最早大家只知道海尔冰箱,但现在海尔的产品已经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在内已建立了13家工厂、56个贸易中心、18个设计中心、5万多个销售点,产品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的菲力浦。这就叫品牌企业,所以我们必须把“面向用户,以诚取信”有效的经营理念寓于有效的经营方略和严格的科学管理之中。以“市场决定前途,质量决定生存,理念决定发展,人才决定兴衰”。

  

三、加快和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必须树立“科技强企”意识,把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作为立足点和强力支撑。

  

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进步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二是科技成果和“品牌战略”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的时间越来越短。建筑业虽不是高新技术产业,但却是高薪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场所。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选传统产业和提升工程质量,是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据国家有关机构分析,近几年我国建筑业经济效益增长中有20%-30%是依靠科学管理和提升工程质量获得的,而国际上发达国家已达到50%以上。所以,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实施“科技兴企”、“质量兴业”和创“品牌企业”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广和应用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选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产品质量,以求得最佳的产出效益。

  

建筑业是个传统产业。工程施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技术。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建筑业科技含量和水平的提高一直比较缓慢,与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建筑市场的发育很不适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部从1994年开始大力推行“建筑业10项新技术”。16年来,全国共有300项新技术示范工程通过验收评审。建筑业企业围绕着建筑产品,在开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机具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提高工程质量、降低能耗和材料消耗、缩短工期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推动了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为适应国内外建筑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继1998年和2005年,建设部适时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内容进行两项调整和补充后,今年将出台新的“十大技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奥运工程、世博工程、亚运工程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将作为推广应用范围,其内容更丰富,科技含量更高。所涉及的新技术既突出通用房建施工技术,又兼顾了铁路、交通、水利等其他土木工程技术,同时考虑与建筑节能材料、绿色建筑设计以及绿色城乡建设方针政策的必要衔接;既突出了建筑节能环保监测等新兴领域的技术,也总结了传统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应该说这些新技术不但成熟可靠,而且将代表现阶段我国建筑业施工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

  

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在企业资质标准和工程质量标准中,应进一步体现企业管理技术、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企业效益等内容。”“要建立以专利、专有技术和工法等主要内容的建筑业技术进步指标和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企业技术进步水平评价活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和住建部有关文件精神,要加大在新技术示范工程中推广绿色施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优中选优”。示范工程承建单位在严格管理,精心组织,措施到位,优质高效地完成新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要根据工程特点,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要把工程建设中成功的做法及时提炼总结成工法。其次在示范工程验收中坚持资料审查求实和现场查验从严。三是要充分发挥新技术和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推广应用效应和激励作用。从2011年起,凡申报鲁班奖工程的项目必须是通过新技术示范工程。从而探索找出了一条通过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创精品工程和推广应用十项新技术,加强建筑节能减排,为企业开发工法、提供技术支撑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新技术和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导向引领作用。

  

四、加快和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必须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持续推进建筑节能减排,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包括:产业结构与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必将推进和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行业,前景十分广阔。结合我国城乡建设和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就是要发展绿色建筑,加强节能减排和绿色施工。

  

在我国建筑、交通、工业三大温室气体排放领域,建筑能耗总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三成左右,在三大领域居首位。目前,我国存量建筑物达400多亿m2(其中节能建筑仅占1%),每年新建建筑物还在以18~20亿m2的速度增长。据2008年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建筑业每年消耗的建筑钢材和水泥占全球产量的50%,消耗的木材占全球森林砍伐量的49%,仅从三大主材的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就不难看出建筑节能任务的艰巨性。中国政府已在哥本哈根的气候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要降低40%到45%。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由于其能耗、原料消耗之大,产出的扬尘和建筑垃圾等污染之多,必然会成为节能减排首当其冲的行业。因此,不论是对建筑物的建造过程,还是对建筑物的使用过程而言,建筑节能都凸显出很高的战略价值与经济价值。

  

走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节能。具体途径有:一是要降低建筑能耗,尽快实现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即在新建、改建、扩建建筑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技术、工艺、设备和高强度、高质量材料,降低建造过程的钢材、混凝土等实物消耗量;二是降低建筑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建筑相关能耗,即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

  

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就是要积极推广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见图)。这六个方面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的子集。当前我们首先要求施工企业结合抓好创建现场文明工地活动,从降低扬尘(土方施工扬尘高度30%)等关键环节抓起。加强对整个施工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五、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必须树立管理创新意识,着力推进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设工程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企业每一次转型升级,必然源于管理上发生一次新的革命。同类企业的差距,归根结底是管理创新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差距。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是前提,没有理念创新,创新活动就失去了基础支撑;管理体制创新是条件,没有体制创新,建设工程领域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行业垄断等阻碍建筑企业发展的弊端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创新是基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技术创新是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如果不把技术创新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后盾和支撑,就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被淘汰。总之,管理和技术两大创新,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灵魂。重视管理创新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建筑业当前面对这样一个大环境,首先做的就是要着力推进建设工程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层次变革,为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1、推进工程总承包是当前深化我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第二次变革、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80年代中期,我们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主要是以“项目法施工”为突破口,进行企业内部配套改革,成功的实现了施工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今天,我们提出第二次生产方式深层次变革,就是要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作为国际通行的承包方式,是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建设市场秩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工程总承包对工程建设本身而言,从体制上解决了当前设计、施工单位依靠扩大工程量来增加效益的弊端;能够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使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进行整体统筹安排、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合理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地对质量、成本和进度进行综合控制,缩短建设总工期、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工程总承包对建筑企业而言,就要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强为业主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功能,从过去分阶段管理变为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促使承包商通盘考虑,相互衔接的系统化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提高企业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又保证工程总承包水平的整体提升,更加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其中以EPC为典型的主流模式,再延伸扩展到BT、BOT等其他模式,可以有力的促进和拓展建筑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当前,建筑企业要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要改革招投标程序,尽快推进施工图与方案设计相分离,使施工图设计进入市场竞争领域;要推进项目经理专业化建设,加快工程总承包管理人才的培养。

  

2、创新工程项目管理是提升项目生产力水平,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与企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创新工程项目管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就要致力于加快推动建筑企业从传统产业型向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型转变,由单纯注重产值扩张做大企业向外延伸向注重效益、品牌、质量的内涵型转变。最核心的内容是要树立“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新方式发展,增综合效益”的新项目管理价值观念。

  

“低成本”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实现施工过程所有投入要素的价值量成本最低,所产生的负效用最小;“高品质”是对项目最终产出目标处于最佳状态的综合评价和要求。工程项目的产出目标包括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建造成本、施工安全、使用功能的符合性、运行经济性等。“新方式”就是以项目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改革和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方式,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项目管理优化升级;“增效益”就是要切实提高建筑业企业的产值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确保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节能减排、环境效益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只有切实做到了“低成本、高品质、新方式、增效益”,项目生产力才具有竞争力和先进性,建筑业企业才能拥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地位。

  

项目经理部作为建筑企业现行生产力的形成场所,作为新型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作为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基点,已经成为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的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环境、资源和职业健康的责任载体,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的形象窗口,已经成为建筑生产活动和建筑劳务管理的文化阵地。建筑企业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通过试行项目合资合作、项目股权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调动项目管理中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

  

3、重视和强化劳务层建设是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关键。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座座宏伟的跨海过江大桥、一道道向远方延伸的高铁巨龙、一条条宽阔笔直的交通大道,不论是特级企业,还是一、二企业中标承建,但最终都是在农民工的双手中建成。农民工作为新型的产业工人,其素质决定着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操作水平,如大家常讲的,一个项目成也劳务,败也劳务。一定程度上决定和体现了企业生存发展与创效的能力,“民工荒”时代的到来,给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直接管理劳务队伍的企业,还是间接管理劳务队伍的企业,都须要认真研究探索建筑企业劳动力市场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农民工的培训、使用、薪酬、生活等工作,培育一支“品德好、业务精、作风硬、讲文明”的新型建筑产业大军。

  

在这方面,湖北卓越集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他们着力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的培育,强抓员工技能的培训与提高,狠抓队伍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建设,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制订了系统的农民工转移就业计划,建立县、乡、村三级人力资源网点500多个,通过联动奖励措施。15年来,公司累计转移农民工10万多人次,完成了1万多名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纯劳务工资收入就达10亿多元,帮助农民脱贫治富,家家盖新房,户户有存款,并且开始“反哺”农业。

  

六、加快和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必须树立“人才兴业”意识,着力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和全员素质培养。

  

加强和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是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素质支撑。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撰文提出:“经济转型说了27年,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转变”?他指出:在经济学上,增长靠各种生产要素起作用。一是自然资源,二是资本,三是普通劳动,四是人力资本,就是人的技能和知识。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转入现代经济增长,靠的就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大不同是,人力资本不但不损耗,而且还由于人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和更新,产生了“回报递增”。这就是建筑行业要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的原因。

  

首先,企业家要用现代管理观念提升自己。企业家是中小建筑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领导者,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未来发展。因而企业家提升自身素质是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

  

企业最大的危险在于发展战略失误,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是战略决策能力,作为抵御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建筑企业,更要如履薄冰,高度关注这一问题。目前仍有一些企业家还停留在第一次产权改革的时期,用过去的老经验来管理企业、面对市场。在这个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时代,要求企业家必须加强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化、从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通过系统学习先进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时时关注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战略。

  

其次,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中,要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间的竞争最终越来越集中在知识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资产保护能力等方面的竞争。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和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创新活力,但人又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知识的创造者、运用者和传播者,所以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型企业,必须充分调动人、特别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前,推进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型,最为关键的是突出培育造就建筑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操作人才,要积极开展全员学知识、学技术和技术改造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加强劳务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针对农民工问题,加强就业前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同时,要尊重员工的劳动,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建和谐,共享发展成果。

  

七、加快和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必须树立全球责任意识,深化国际贯标认证工作,引导和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建筑产品是庞大的、跨时代的、高社会效益的艺术产品。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对建筑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产品与资本的流通日趋国际化,必然带来与之有直接关系的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安全生产的社会责任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中国建筑业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规范企业管理,加速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对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真正按照国际上通用标准进行管理,建立健全和完善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自觉履行企业对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

  

ISO9000体系是质量保证体系,其中最关键讲企业信用,实际上是社会责任问题。核心内容有三句话,第一句,就是企业经营者应该说的必须说到;第二句,就是说到的必须做到,对社会信守承诺,对人民勇于负责;第三句,做到的必须记下来,并认真检查纠改。因为产品质量的好坏和职业安全健康直接关系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现在国际上已经要把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问题提到标准的范畴,如SA8000就是社会责任体系,它的含义就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的因素。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更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四川汶川发生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近两年来,一系列恶性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楼房倒塌事故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质量和安全的原因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建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和谐之道,始于责任”。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早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已成为现代企业持续发展和良好经营的内在动力与保障。2008年胡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地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遵守所在国法律和国际通行的商业习惯,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同年,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正式以文件形式明确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等问题。因此,我们不单要看到做好国际贯标和认证对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从社会责任和产业国际化这个战略目标上提高认识,加强这一工作。这对我国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按国际惯例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和安全管理秩序和实施保证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建设的高峰期,建筑业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赋予建筑业的重任,以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的理念,着力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推动和实现我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新跨越。


(作者为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涛 摘自建筑时报)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吴涛: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基本内涵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吴涛: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吴涛:改革创新 绿色发展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