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工业化精装修 >

模块化与选择权——李桦的装配式建筑内装工业化实践与思考

模块化与选择权——李桦的装配式建筑内装工业化实践与思考

打印 0条评论来源:装饰杂志

内容摘要:建筑内装工业化的目的是促进现代工业技术在建筑内装领域的运用,内装工业化的过程是整合产业结构、改变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过程,也推动了工业设计方法重新与建筑行业融合。建立全产业链的现代标准化体系,是实现建筑内装工业化的基础。模块化原理和方法是解决建筑内装系统性问题的有效手段,模块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标准化形式,通过建立通用规则,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技术进步,同时也使用户获得了选择权,从而解决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我刊走访了在业内实践、探索多年的先行者,致力于建筑内装工业化研究的李桦老师。


关键词:建筑、内装工业化、装配式、模块化、选择权




图片

李 桦


因缘际会的“必然”趋势


现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的李桦老师,在业内有着多重专家身份:北京市住房保障专家委员会技术专家、北京市老城保护房屋修建专家委员会专家、建筑学会建筑工业化发展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部品产业化分会专家、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配委员会专家、宜居中国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发展分会首席专家等,他近40年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也难以复制。

“赶上了”几乎成了李桦挂在嘴边的话,因为较早进入建筑内装工业化这个领域,所以顺其自然做了一些工作,既有时代的发展,也有自身实践、思考及其他综合的际遇。李桦认为:建筑内装工业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而他在这个趋势中随时代被推到了前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赶上了”。这虽然不失为谦逊且轻松幽默的风格,而他的经历的确体现着近40年来中国工业化设计领域的时代发展与浪潮。


李桦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校友,他先后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工业设计。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设计刚刚起步,这两所学校虽均较早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但市场需求很少,毕业后的学生基本上从事教学工作或转行。李桦是定向培养的,1988年从工艺美院毕业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工艺美校从事工业设计教育,后来,美校改成了艺术设计学院,并入北京工业大学。


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经济日益活跃,李桦不安心于当时工业设计教学只是从书面到书面的重复性工作,申请去了学校的校办企业——一个与香港合资成立的设计公司,并在公司成立了一个工业设计的设计室。“那时,工业设计还没有市场,大概半年的时间,只接了一个项目,整个团队无法运营下去。当时,正好是建筑装饰市场兴起,发展得非常快,公司要挣钱,就去搞装修,那时候装修市场也比较初级,设计主要就是画好效果图。其实工业系里当时有很多学生转到装修行业,现在也有很多做得非常不错。”


室内装修涉及建筑改造,他当时有机会主持了一个很大规模的建筑改造项目——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援建时期的一个俱乐部。那时,装修公司设计和施工是一体化的,李桦在建筑、室内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是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的。“那个项目前前后后改造用了五六年的时间,结构加固、机电设备等都得管,我等于是通过实际工程建设项目,初步对建筑学专业轮廓和相关知识有了认识,走到了建筑装饰这条路上。”


“2001年,学校教学搞工作室制,特别需要在社会上实践过的人再回到教学岗位,学校安排我回来组建教学工作室,这样,一面从事工业设计教学,一面主持工作室工作,继续建筑装饰领域的设计研究和工程实践,按今天的话讲——‘跨界’。”


2011年,李桦参与了北京对口支援玉树的灾害重建,工作中做了一些标准化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玉树灾后重建中的民居建设,不但涉及现实需求等居住功能问题,也涉及较为复杂的地域、历史、民族、宗教等居住文化问题。“因为又要快,又要抓住当地藏式民居的特色,当时我就做了一些模块化的东西,就是把一些符号拆解之后,跟建筑结构去结合,形成一些类型化的模版”。这成为李桦对模块化方法运用到建筑领域探索的开始,后来这些方法延续到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化工作,这当然又“赶上了”时代所需。


图1—3.设计案例1:玉树灾后重建新寨村


2011年,北京对口支援玉树灾后重建,李桦团队参与了三个项目,其中,新寨村由于地处玉树玛尼石经城,文化保护尤为重要,团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实现在改造的同时,保护原村落形态,延续文化肌理,这些做法对今天北京老城区改造依然有延续性


图片


图1.玉树民宅装饰构件的符号化、模块化与村落风貌


图片

图2.玉树民宅房屋布局和样式类型的模块化、组合应用和村落风貌


图片

图3.按原村落肌理的民宅院落组合(一个小组团)


2012年初,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立项研究公租房标准化设计课题,课题包括两部分,李桦负责室内部分,清华建筑系的老师负责建筑部分。当时,国家推动住宅建筑产业化,到了4月份,北京市明确要求公租房建设率先实施,以此,原本标准化的课题,加入了产业化的内容,后来又提出住宅工业化的概念。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结构专业的工业化人才比较多,而内装这个板块的研究很少。李桦有工业设计学科的基本知识,在产业化、工业化方面又有认识和方法层面的基础,就开始了内装工业化领域的研究。正如他而言,是所有的时代背景、机会、个人的知识构架和兴趣,成就了“被动式”的选择。而一直谦虚地说在“被动”研究的他,实际上做了行业内大量重要的研究和具体实践工作,并参与推动行业发展的前沿。当时建筑内装只是建筑工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实践过程中的大量思考,李桦愈加认识到住宅工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对标准化有更深层的认识,才能把工业化背景下的保障房标准化设计做好,包括:模块化、模数化、通用性等标准化的系统理论,并结合工业设计专业背景,将原本从建筑行业分离的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体系,重新整合到建筑工业化领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4—5.设计案例2:北京公租房设计标准化——标准户型和体验馆设计

2012年底,北京保障性标准化课题的落地体验馆,运用模块化和模数协调等方法


工业设计与建筑工业的结合


2016年,国家又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将原来所提的建筑工业化内装落脚到“装配式”这种更为具体的技术方式上,市场也把内装工业化改称为“装配式内装”。对这个叫法李桦持保留意见,“装配式是一种技术手段,工业化才是目的,所以我认为还是内装工业化更贴切,目的是促进技术的现代化,但一下变成‘装配’,就把技术局限了”。


内装工业化的出发点源于改变当时建筑装饰领域落后的生产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激增了大量住宅建设,而建造方式比较落后,李桦形象地比喻为建筑工业的农业化。手工生产方式还造成了大量污染、浪费,安全性等问题。我国建筑工业化概念的形成和技术发展,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比如预制装配技术,大量的构件是在工厂生产,然后在现场组装起来,既提高了工效、又节约资源,工期也缩短了,对城市环境比较友好,行业内比喻这样盖房子像搭积木或像造汽车。同时通过提高行业的工业化水平,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结构转型与技术升级。


二战后,先进工业国家逐步建立起来了建筑工业标准化体系,支撑了大规模建设,当时模块化的标准概念还不明确,理论也不成熟。我国在大规模建设时期,正好是标准比较混乱的时期。“现在走工业化的路径,也为时不晚。我们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情况,找到自己的内装工业化之路。比如:今天模块化基础理论已经很成熟、方法都很完善了,关键是如何把它用好;建筑大规模建设已经过去,需求量没有那么多了,但内装建设的需求量一直还会很大,需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到内装上。”


李桦认为建筑内装工业化的目的是促进现代工业技术在建筑装修工程上的运用,通过系统性的技术进步,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推进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并在行业相关各方建立起新的组织关系,包括:1.使用者:应有利于用户参与设计和建造,对交付品质和价格做出符合预想的判断;2.生产者:拥有稳定的工作、有序的生产组织系统、适度的劳动强度、安全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社会角色;3.行业:促进产品和技术分散化演进,有利于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技术竞争建立市场优势,引导企业通过产品、技术创新和服务品质的提升,获得利润和发展的空间;4.社会:向社会供应优质的建筑资产,在其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为低碳、节能、环保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做出贡献。


建筑内装产业,虽然是全产业链大系统的部分,但在解决问题层面,内装与建筑面对的具体问题还是有差异的。李桦觉得整个建筑行业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其实内装工业化的必要性更大,因为一个建筑建成后可能使用上百年,但装修可能10年就会调整一次,它的更替更频繁,管理也相对分散,所以技术道路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这种不同。”李桦的想法也源自他工业设计专业的背景,他认为,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相比传统建筑装饰行业的技术逻辑更具现代性。工业设计最早是从建筑领域分离出来的,二战之后,工业设计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并在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运用上都得到迅速的发展。李桦认为,后来建筑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技术,是受到工业设计的反哺的。


模块化、装配技术与产业生态


“模块化是一种标准化形式,也是基于标准化的一种设计方法,李春田先生在他主编的《标准化概论》中,把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和模块化列为标准的六个基本内容和形式,从标准化自身发展来看,模块化是最先进的标准化形式。”[1]模块化设计原理是应对复杂问题时一种有效的方法,包括了分解和集合两个过程。居室空间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每个区域视为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将这些功能模块按某种意图进行组合,就可以产生不同样式的空间组合模型。


如果说模块化是一种标准化手段、一种工具;装配式则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案,这是不同维度的事。装配式技术在前工业时代就存在,比如中国古建筑可以说采用榫卯结构的一种装配技术。工业化以后,大量的工业产品都采用装配技术,伴随着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标准化不断发展以适用于新技术条件,比如模块化的标准化形式。


所谓装配式内装技术,按行业定义,主要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管线分离技术,即管线与建筑结构分离,不预埋在结构体内,提高结构安全性和建筑寿命,便于维修、改造,为使用周期中建筑空间的调整带来便利;二是“干式工法”,就是施工尽量避免湿作业。对于第二点李桦是有疑问的,他觉得任何的东西一旦绝对化了,也就失去了多样性。


我们大体上描述装配式内装技术,在内装工业化或装配化中,有个部品的概念,部品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或产品,按照一定的边界条件组装而成,在特定的部位满足一项或多项的部分功能。”因此,所谓装配式内装,也可以叫做内装部品化或部品集成化,建筑内装建造过程就是部品生产和集成的过程。旧有的技术是把装修材料运到现场,由装修工人在现场加工、安装,完成交付。而部品化,就是把材料先在工厂加工成部品或产品后,通过现场组装,完成成品交付,这种建筑内装的生产方式减少了现场加工环节带来的一系列诟病,实现了节能省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6—7.设计案例3:北京温泉C03公租房建设项目

2013年,也是首个标准化课题成果落地的应用,设计将建筑单体、套型和内装各层级模块组合运用,实现各单元标准化程度最高、构件种类最少、建设速度最快,同时,项目还实践了管线分离、集成装配等新技术


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产业生态。部品化集成模式提出设计标准化的要求,工厂化生产促进内装部品制造业的发展,现场组装的安装模式催生出掌握标准化流程的产业工人。总之,基于新技术条件,从设计、制造、安装到后期的维护服务,整个产业链都会随之发生结构性改变。部品化的过程是围绕着居住类产品开发、创新和迭代升级的过程,集成技术对墙、地、顶、家居产品、日用品、家用设备等一系列内装部品在产品规格、接口条件的通用性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标准化的现代化是发展内装工业化技术的前提条件。


模块化作为一种原理型的工具,已运用到众多领域,比如计算机、企业管理和复杂系统产品的制造等。现代居住建筑是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则是这个复杂系统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用“复杂问题是简单问题相似性重复”的观点,来处理这个复杂的问题,就可以把它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事实上很多问题是重复性的,具有可复制、可简化、规律的和可控的特征;另一些是相似性的,具有不可完全复制的、模糊的、变化的、不规律的和不可控的特征。“住宅作为居住生活的载体,内部环境与居住生活紧密相关,具有重复性,张三和李四的居住活动雷同,昨天和今天的居住行为相仿,又不是完全一样,面对这种存在,设计需要提供出不同的结果,这个结果又具有相似性,包含一致性和差异性。如何运用模块化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


解决通用化条件下的多样性呈现,是模块化原理在住宅内装设计应用的核心问题,李桦认为对模块化的简单化理解,是导致把标准化和多样化对立起来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把模块化系统想象成把一个东西分割开,再把它们堆回去,就太简单了。事实上,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复杂问题的系统方法并不那么简单,模块的互换性是这个系统的典型特征,并以此实现多样化的呈现,在互换性方面,“乐高”也同样提示出几何形状、规格尺寸和接口方式的重要性。


由于内装模块化、集成化、装配化对内装部品规格尺寸的通用性提出要求,所以模块与空间、模块与模块间的尺寸协调成为标准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李桦团队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李桦进一步解释,模数协调是标准化设计的内容,源于建筑学,从维特鲁维到柯布西耶,提供了一套与尺度、比例相关的建筑美学形式法则,现代建筑模数是建立在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基础上的尺寸协调规则,其目的是减少构件规格,便于批量化、规模化生产;在模块化系统中,尺寸通用性是模块间互换的前提条件。模数的应用,后来推广到工业产品领域,并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建筑模数只有一个大写的“M”,工业模数中还有了一个小写的“m”,它的目的是协调“外件”和“内件”相互嵌套的尺寸关系,这个概念对建筑空间与内装部品尺寸协调规则的建立,有很好的提示作用,目前,建筑行业使用分模数规范内装部品尺寸的想法,既不符合模块化的原则,也难以导出一套适用的尺寸数列。


建筑空间与内装部品尺寸是嵌套的关系,一是涉及尺寸的分解和叠加;二是尺寸参数的系列化,这个参数数列既要符合建筑模数的逻辑又要适用于分散化生产的部品制造业,解决这个问题比较难。目前,我国部品规格主要是通用性差、互换性差的问题,李桦参与了13.5课题,主要负责内装部品尺寸的研究,导出了一套内装部品的优选尺寸参数,也写进了行业标准。[2]李桦形象地形容建立尺寸协调规则的目标“就像乐高玩具,从形态上,它通过接口的通用化和模块的尺寸规则,释放出多样化的结果,小孩愿意拿它插个车也行,或者是拿它做一个大公园也行,所以标准化和多样化并不矛盾,相反,好的标准化形式是促进多样化呈现的必要条件,模块化的先进性正是体现在这个方面。


保障房、旧城更新与柔性变化


“其实我特别感谢保障房建设,它给了我进入这个领域的机会,而我也在标准化方面为保障房建设做了一些工作。就技术而言,我在技术发展方向上,是主张积极推动内装工业化的,但就具体项目应用层面是比较保守的。所以,在我设计的保障房项目中,大部分不完全符合装配式内装原则,对于条件成熟的项目会采用可靠的集成技术。”李桦所做的研究源起于保障房,从关注具体项目设计,到整个理论框架的梳理,从标准化设计研究,到工业化内装技术,涉及不同维度和层面的工作。


就重要性而言,标准化的顶层制度建设仍是重中之重,标准化做好了,技术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保障房建设初期,李桦团队做了大量低技术研究,比如通过空间与部品的尺寸协调,避免现场裁切,同时将瓷砖利用率从80%左右提高到95%以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节能省工的目的。“所以,原则和目标明确后,技术手段应该是多样的,就说装配式内装技术应用吧,也有其复杂的一面,有可靠的,也有不可靠的,有好用的,也有不好用的,不是说装配化了,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我们国家在装配式内装技术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技术激进的情况,使用不成熟的技术,带来很多后续问题。比如把对技术推进的方向,当作了技术门槛,反而阻碍了技术的多样化发展,这都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城市更新政策的出台,李桦团队也深入到这个领域,参与了雨儿胡同、白塔寺片区等老城区改造项目的建设。他认为旧有住房的内装工业化是另外一个课题,当现有装配式技术碰到旧有住宅时,由于条件限制,现有的装配式技术根本无法实现,比如管线分离技术、同层排水技术等。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为装配式而装配式的技术路径是非常狭隘的,应该尽早回到内装工业化轨道上,以提升应用技术的现代化水平为发展目标,形成多渠道、多手段、分散化的技术形态。


图8—13.设计案例4:北京老城区改造更新及保护——雨儿胡同6号院

2018年,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的老城改造中,探讨旧城改造的室内功能提升,内装标准化和工业化建造方法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运用,以及原住民、新生活方式与传统居住形态、产品化方式解决室内功能提升等相关课题


图片

图片

图8—9.院落现状、问题与改造目标

图片

图10.餐厨一体化产品

图片

图11.模块组织与室内布局

图片

图12.极小化整体卫生间产品设计图


图片

图13.改造后实景图片


因为旧有住宅空间尺寸的不确定性,需要针对性地研究刚性模块和柔性模块的配置原则,在模数规则上,则需要补充子数列进行尺寸协调。因此标准化体系要有变化,不是改变它的结构,而是要在其中补充一些小链条,李桦称之为“柔性变化”。李桦认为,通用规则不能替代设计和技术水平,就像掌握了文字和语法不一定写出好的文章。事实上,在一个具体的项目设计中,不是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是模块化了,就能拿出高水平的设计。”李桦始终在强调这一点。近几年,李桦团队针对旧城改造项目中普遍存在的需求,在这些柔性变化中,做了大量产品创新和技术改良,也获得了多项产品和技术专利。比如:拆装式夹层楼板、集约型卫浴产品、保温一体化墙饰面等。


“因为各方面的尺寸变了,必须得有一种弹性的东西去处理它,而标准化已覆盖掉大部分的问题了,剩下一点问题可能是要特殊处理的。把柔性、弹性的部分留在最简单的部分,而把复杂的问题则固定下来。如管线牵扯的问题很多,这部分还是要标准化。但是比如有些地方,处理起来很简单,是由于产品构造的问题,那就把这部分让它适当有一些弹性。要有针对一些具体化的处理方案,这就需要有应对具体问题的能力。”的确,标准化与模块化远非“一刀切”式的方法,这些柔性的链条与弹性的空间,实际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痛点中,设计真正起到的作用。


图14—22.设计案例5:北京老城区改造及更新保护——蒲州巷15、12号院2020年,白塔寺片区蒲州巷15、12号院改造,项目特点是原住民迁出后,由开发企业收购出租,是个典型的保租房项目,项目在新市民生活

方式与传统居住形态的关系、旧有住房改造的产品和技术开发、集成装配技术应用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尝试,积累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工效、节能环保和选择性配置等方法上的经验


图片

图14.蒲州巷15号院


图片

图片

图15—16.建筑要素的模块化集成


图片

图片

图17.厨房、卫浴和夹层的产品组合


图片

图18.改造设计图纸及实景


图片

图19.整体卫浴产品设计


图片

图20.蒲州巷15号院外立面实景图


图片


图片

图21—22.蒲州巷15号院室内实景图


模块化、多样性与选择权


所谓模块也是一个大系统的单元,这些单元虽然结构上相互独立,但是共同发挥作用,因此,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提供一个架构,从而既保证结构的独立性,又保证功能的一体化。[3]其基本特征包括:


1.模块:是组成系统的相对独立的部分;

2.独立性:模块应独立于系统,独立于其他模块,可独立运行、可独立演变;

3.架构: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和通用规则,具有明确的边界和接口条件;

4.一体化:系统通过规则保证模块与系统的关系;

5.分解和组合:模块是系统分解的结果,组合是模块集成形成新系统的过程;

6.层级:系统可以分级,建立多层级的模块、子模块、子子模块等;

7.隐性信息:是模块内在的技术原理、逻辑等无需开放的信息;

8.显性信息:是指与产品功能、形状、规格和接口等必须开放的信息;

9.互换性:各独立模块是可替代、可互换的;

10.产品簇群:同类型的产品模块,可呈现出簇群形态;

11.分散化技术演进:模块的独立性,使各个模块具有了分散化技术演进的条件;

12.选择权:模块的可互换性,使系统获得了选择权,系统通过选择权推动了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系统的迭代,也可以根据用户意图,选择不同功能或性能的产品,集成出不同的系统,呈现出多样化的输出结果。


李桦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权,选择权也是模块化系统的目的,通过选择适用的模块,实现系统的迭代升级。模块的可互换性是获得选择权的前提,模块的相对系统独立是互换的条件,系统规则是模块与系统一体化工作的保证。


具体说到建筑内装系统,首先建筑系统与内装系统要相对独立,内装系统与各内装部品要相对独立,各独立的建筑功能板块和内装部品模块通过通用规则保证与系统的联系。“所以说,现在一体化装修的提法是有问题的,建筑与内装通用规则的制定,是要以分离化为前提的,这是个认识问题,对行业标准化建设很重要。所谓一体化装修,对于新建筑而言,全装修交付,建筑和内装设计可以一体化了。而面对旧建筑改造呢?个性化需求呢?所以,标准化制定通用规则时还是要把内装系统作为相对独立的板块。至于内装系统本身,工业化也好,装配化也好,也要以各部品模块的独立性为前提,制定通用规则,实现内装部品和产品的互换,可互换就可选择,选择不但带来了多样化结果,可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同时也使产品和技术有了创新和技术演进的环境条件和内在驱动力。”


李桦谈到,他在一段时间上“形态课”时,“浅显地”关注了分形观念,觉得“自相似性层级结构”的现象和规律很有意思,后来,在研究模块化时,对模块化原理和方法在结构和形态的理解上有所启发:模数是个数列,做设计时,需要将数字转换为几何形态——模数化网格。在结构相似的情况下,通过网格的密度确定尺寸层级,解决不同层级的形态尺度和整体形态的关系,网格密度决定了所处理形态的尺度层级。比如,用特定密度的方格坐标定位建筑位置和形状、提高一个层级的密度定位套型位置和形状、增加密度确定产品设计的尺度、解决各层级尺寸的嵌套结构和形态关系等。层级系统,对于设计时建立不同层级之间结构、形态和尺度关系有帮助,越往下,信息越密集,颗粒度越细,越具体。比如从城市到住区、单体、套型、卫生间、马桶,甚至冲水按钮,这样细分下去。那么规划、建筑、产品等不同维度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在一个层级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工作,李桦认为这有点像“分形几何”的概念,结构的自相似性。


“不只如此,在这个网格系统中,由于模块相对独立,可互换,某个模块参数变化时,会影响整体,所以这个过程就可以看成系统迭代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该系统中部分参数来实现更新或变化,实现系统的有机生长,通过局部迭代实现系统升级,这个形态的变化与模块化的结构是一样的。”


李桦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当一个住区,更换了一个养鸽子的或养狗的住户,对小区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样,张三换了一台某品牌的大力吸油烟机,不但会对自身生活带来变化,也对这栋楼、甚至整个住区产生影响。如果说,分形观念是对自然生长现象的发现,模块化则是把这个现象目的化,系统通过选择权制度推动各独立模块的技术演进。同样,选择的主体可以是开发商、设计师或使用者,可以是为某种意图,也可以是为个人的偏好。


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建筑电讯派曾设想出著名的乌托邦方案“插座城市”,以可拆卸组装的金属舱住宅作为基本构件,形成可自由装配的巨构城市。其中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可拆装、可插拔、可互换、反“永存”等理念,与李桦的研究目标有一致之处。但李桦认为,建筑电讯派关于城市和建筑表达方式更像个巨大的工业产品——机械设备或交通工具,就形态而言会造成压迫感,似乎理念和形式不一致。“人还是在一个温和的城市环境中比较舒服,特别是公共环境,要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至于个人室内环境,多样化的选择就更重要了,比如,有些人愿意所有家具、产品和设备都是可移动的,有人则喜欢它们都静静地摆放在熟悉的地方。所以,多样化是个体的,是个人喜欢的,是不应该被打扰的。”


在不同尺度和细节的模块化中,同样要针对人的行为、活动与静态、动态的发展与生长,去进行装配式的内装设计,因此,装配式技术更要建立与“人”的连接。设计和技术的不同在于,设计更关注人的问题,以及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技术则更关注造物本身,以及物的分解与连接。技术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为人服务的,技术的价值则是为设计提供可能性。装配式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应用和发展应以人为核心,而不能就技术谈技术。


关于精细化设计与服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周燕珉很早就涉及这个领域的研究,李桦曾参与由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化分院宋兵院长组织的保障房设计标准化课题,非常感动于周老师对室内生活细节的关注。李桦认为,对设计师而言,这种关注很有价值,特别是那些无微不至发现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让他很受启发。“我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我关注通过一种结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如何在结构上提供可能性和选择性,使设计师和用户有自由的选择权。”的确,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需要无止境的关怀,也需要让这个关怀与具体的“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去干扰人的生活,给他们提供可选择性的自由,再进一步,提供启发性,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建立起更多的可能性。


图23—30.设计案例6:清华旭辉CSC一号实验宅

2016年,清华CSC一号实验宅-旭辉LOFT产品研究,实践运用工业设计的手法进行住宅内装设计和建造,对空间效能的集约化,内装部品的模块化、通用化、系列化,建筑空间与内装部品的模数协调方法,以及管线集中、管线分离、集成装配等住宅设计方法与新技术的运用做了系统化的项目实践


图片

图23.功能模块的选择性互换:收纳、厨房、起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4—26.室内实景图


图片

图27.卫生间实景图

图片

图片

图28.收纳系统:物品分类、收纳需求、选择性配置

图片

图片

图29.橱柜功能设计:操作、收纳

图片

图片

图30.设计延展:厨房家电再设计


“最重要的,是要把系统建立好,规则制定好,并且要应用好。”李桦的态度非常明确。正如语法的规则没有阻碍人们个性化的表达,输入的标准化和输出的多样化也并不矛盾。这些精细化设计与服务正是工业化中重要的设计问题,是设计师对生活理解的深度和设计上的对应方法,当然这些与内装工业化或装配式技术没有直接的关系,应用技术应该有利于应对精细化设计和个性化服务,比如:适老化设计,家里老人行动不便,需要更换老年人适用的产品,由于装配技术有更便于产品更换和拆装的特点,就为这种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提供可选择性,是内装工业化的技术目标。


正如李桦所言,今天的建筑内装行业是受到工业设计专业的反哺,但其工业化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李桦期待更多的同行者一起探索,将这种持续的反哺形成新的建筑组织方式。“建筑有它的特点,承载着城市形象,承载着一种公共的对环境、城市、区域等很多共性的东西,建筑文化属性的延续性也很重要。相对来说,内装更像衣服,个人的东西比较多,它的丰富性包括可自由的选择。”


结语


今天,技术体系多样化是内装工业化的重要课题,李桦和他的团队主要将在如下方面展开实践研究:1.对适用不同技术条件和应用场景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2.以内装工业化为目标,对传统技术的现代化加以提升,拓展内装工业化技术体系;3.探索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内装工业化技术,保证现有的预留条件能够满足智能化及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2016年,李桦团队做了清华旭辉CSC一号实验宅项目,项目增加的智能化板块,使得各家的系统跟物业系统、城市系统连通。[4]近一年来,李桦和他的团队参与了通州副中心保障房建设项目,通过一系列的产品和技术研发,解决现有技术问题。


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教师的李桦,在教学中重点是做家具和家居产品,这与他现在所做的内装工业化也有很多结合,并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住宅产业化集团、行业协会、相关部品制造企业以及社会优秀的设计团队在照明系统、空气质量、智能化等领域进行教学、研究、实践等方面的多元合作,也更加促进方法层面的相互验证。


李桦认为目前装配式技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定义上比较局限,也存在技术单一化、适用性差、体验感不好、可靠性不够、缺少必要的实验和检测、盲目应用、把技术发展的目标变成了技术门槛等问题。“不过从去年开始,主管部门和行业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正在调整,也立项了针对性课题,产品和技术研发也在推进。”内装工业化的发展应该关注于应用技术的可靠性和多样化,产品和技术研发也应考虑设计对应用场景的要求,李桦团队目前正在补充开发一些新产品和新技术,他的工作室也有很多对应性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及优化。他希望模块化建筑内装真正回到工业化的板块里,在行业中他也不断在呼吁:不能抛弃传统技术中好的方面,一概都变成装配式,而应该提升其工业化水平,把好的技术沉淀下来。当然,旧有装修工程的管理组织模式和水平也要做现代化、工业化的提升,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传统技术的迭代齐头并进。同时,细分适用场景和技术应用条件,通过市场的选择,让一个行业技术有多方向的发展。


注释: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75页。

[2]李桦、徐娜、付继辉:《住宅部品优选尺寸系列研究》[J],《装饰》,2021年第3期,第96—99页。

[3]同[1]。

[4]李桦、徐娜:《从设计到技术——CSC-1实验宅总体设计与技术实践》[J],《城市住宅》,2019年第10期,第111—116页。


来源:《装饰》2022年第4期“乡村建设”

原文:《模块化与选择权——李桦的装配式建筑内装工业化实践与思考》

作者:赵华、贾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装配式卫生间革命:浅谈装配式建筑给排水设计要注意的几点 从建造到制造——装配化内装与装配式建筑协调发展的思考 装配式装修如何助力住宅项目完成“高标准”满分答卷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