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目标
演讲一开始宋院长进行专业名词的概念梳理时,他提到,装配式装修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工业化装修,装配式装修只是实现工业化的一种技术手段。他反复强调,建筑工业化的初心是“两提两节”即:提高品质、提高效率、节材省工、节能减碳。
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目标:提高品质、提高效率、节材省工、节能减碳。
节材省工、节能减碳不是一味减少成本。建安工程造价里成本被刻意压低是造不出好房子的。在整个建筑成本中,内装的成本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考虑成本时不能只计算初始投资,而是考虑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必要的成本一定不能节省,这样才能造出符合SI体系的百年建筑。
工业化装修的推广是建立在整个建筑工业化的基础上,而工业化的实现需具备以下九大基本特征:
标准化,同一个型号的部品或产品可以放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组装。标准化是指标准的功能模块,内装的标准化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规范化,制定生产和安装过程可遵循的标准程序,不需要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可通过现代教育的方式传授。
规模化,有规模才能有利润,规模化的基础是标准化和规范化,但有规模上限。
社会化,即部品和产品是通过社会化大协作生产的,分散加工,集中装配。社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
专业化,部品和产品各自具备独特的技术优势。
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即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制造和安装的可能性和成本。
可控性和可测试性,产品化的重要标志是产品在生产和装配的每一个阶段,其品质都是可控和可测试的,这样才能保证最终产品品质。
此外,建筑工业化对全产业链的改变包括:建造流程从串行向并行转变。串行工作模式有很多弊端,部门之间缺乏交流,设计问题只有到了生产和安装阶段才被发现,为保证产品质量,不得不返工重新修改设计,造成资金浪费和时间延误。生产方式由分段式的手工作坊,向一体化的现代制造业的转变。建造模式由施工向产品化转变。管理方式由碎片化向系统性转变。
PART 02 为什么建筑的品质偏低?
在阐述建筑工业化的理论部分,宋院长着重讲解了以下3个理论。
1.系统工程理论: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系统最重要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为什么建筑的品质偏低?四大系统结构、建筑、设备、装修,如果每个专业都能做到90分,最后出来的建筑却只有66分(公式如下)。而每个系统还有很多小系统,最后造出来的建筑如何我们可想而知。
结构×建筑×设备×装修:90% × 90% × 90% × 90% = 66%
业内经常说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它的意思是标准化的部件和零件分散加工,在总装车间集中装配—施工现场。要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的造价和精度还远远达不到。
2.工业工程理论(IE):以集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等活动,使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的一项活动。IE是提高效率、提高品质、减少成本的方法科学。这里的成本不是初始成本,而是指时间成本、管理成本。
3.并行工程理论 :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工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模式力图使开发者从设计初始就考虑到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需求。 它的目标是使产品设计一次性成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并行工程带来的效益:工程变更减少50%;开发周期减少50%;成本降低20%
并行工程是指打破线性工作模式,全产业链并行,一体化协同工作。而数字化云平台提供了这种并行协同工作的可能性。
建筑同样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要用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并行工程等理论指导生产过程,成本测算也要站在全生命周期的维度,“片面追求一次性投资最低”是目前建筑行业的通病。
PART 03 建筑工业化≠单调
而后,宋院长为大家分享了建筑工业化的底层逻辑:模块与模数。
把这些内装部品从空间剥离出来以后形成部品模块,按照不同属性去分类,最后形成了 9大部品体系,它们分别是墙、顶、地、门窗、厨房、卫生间、家具、设备、管线,如下图。
他强调,标准的户型是不存在的,但标准的功能模块是存在的,工业化装修就是将标准的功能模块去组合,多个模块多个要素的组合肯定是多样的。很多人以为建筑工业化或者工业化装修是简单、单调的,这显然是不对的,从数学的角度上几十种产品可以有上千种组合,这就已经很丰富了。
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输入,多样化输出
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对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很重要。目前设计尺寸有4个,功能尺寸、生产尺寸、比例尺寸、关联尺寸。国内有个奇怪现象:建筑设计用公制尺寸,家具板材用英制尺寸,模数不协调肯定会浪费材料。
最后,宋院长提到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是指虚拟建造与实体建造的结合,这本身是一次行业重构。新型建筑工业化就是在建筑工业化基础上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宋院长还透露他今年将启动数字化平台的研究,首先整合全产业链上下游。他预言家装一定是未来有前途的方向,不管在B端还是C端方面,相信家装能够带来更多可能性。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打破认知枷锁!装配式家装如何从 “小众选择” 走向 “大众认可”? 浅谈新工艺的应用 装配式装修:以系统化产品重塑空间价值(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