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付灿华 > 住宅产业化聚合发展

住宅产业化聚合发展

2011年06月22日

打印专业人士:付灿华   来源:中国建设报

在许多业内人士的印象里,住宅产业化从去年开始便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热潮”。如果寻找到一个时间节点开始回溯,便不难发现,一年来,无论是在市场、理念还是产业链、技术等领域,似乎都开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聚合与发展。


  6月16~17日在合肥举办的“住宅建筑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与产业化技术交流大会”上,这种聚合发展得以集中呈现。由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领衔的23个主题报告吸引了500余人参会,几乎涵盖规划、设计、研发、生产、开发、物资、配套等全产业链。


  这场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主办的技术交流大会,延续了2010年8月哈尔滨“全国住宅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现场交流会”的高人气与纯技术性。时隔一年,经过“热潮”的洗礼,住宅产业化领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体现了哪些新发展?


  市场扩容

  “热潮之下,市场正在扩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技术与产品处处长叶明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采访时表示:“最明显的感受是涌现出了许多PC构件(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厂家,他们往上推动开发、施工企业的工业化实践,往下带动了一批相关设备、产品企业,产业链条活力渐显。”


  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也发现,不少原来生产管桩、配件的企业也纷纷开始转向PC构件生产,一位正积极寻求PC技术合作的管桩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一定是未来趋势,企业必须抢占先机。”


  对产业化热潮的关注,还集中至另一庞大群体———建筑施工企业。在翻看会议通讯录时记者发现,中冶集团下属二十二冶、十七冶、十三冶,上海城建集团等几乎“组团”参会。对此现象,中山市快而居房屋预制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谷明旺认为:“对于住宅建筑的工业化生产,身处一线的建筑施工企业感受最为明显。用工荒、施工质量等问题都对其形成倒逼之势,住宅产业化为他们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会议的另一亮点在于为数不少的“金发碧眼”。据了解此次有来自美、德、意、芬、日等国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企业、专家,介绍了先进的工业化技术和理念,带来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住宅产业化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推进方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6日晚,德国4家企业还专场联合介绍了预制件自动化生产设备及系统软件。其中一企业的中国代理人告诉记者,这些德国本土大牌企业都看准了中国市场,正欲大举进入。


  而论及市场扩容,与会专家和企业几乎都谈及保障房。3600万套保障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容量。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中心主任杨家骥透露,该中心视2011年为“标准年”,正借由公租房建设(管理)标准化系统的建立,推动公租房的产业化。而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罗晖博士也告诉记者,重庆计划在2015年前实施200万平方米的产业化项目,并大力向保障房推广。


  机会毋庸置疑,但情况显然不那么乐观: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将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其中能有多大比例实施住宅产业化?对此庞大容量,行业、企业准备好了吗?


  技术深化

  “这次大会将对技术的研讨引入了更深层次。”对比去年以其挂牌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切入点的交流会议,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董事长刘文清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大会上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应用、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的制作与构造、工业化住宅建筑的设计、非承重混凝土外挂墙板的设计与应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新型水泥灌浆直螺纹钢筋连接技术、装配式结构构件拆分设计与实践、全装修住宅总承包管理等,不仅覆盖到更广泛的产业链,更对许多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一年来企业与科研机构、有关部门的努力亦可见一斑。


  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此次大会在去年PC的基础上加入了部品体系的内容。现场,积水置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琋慧对日本住宅部品工业化技术体系进行了详解,并表示,通用住宅部品的研发和使用与住宅建筑整体工业化息息相关,也正是日本实现今天高品质、舒适环保住宅的重要依托。对许多人而言,这几乎是第一次深入了解工业化部品的真切内涵和重要意义。


  但事实上,以PC为代表的结构体系与部品体系的路线之争在业内由来已久,中国建筑(601668,股吧)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便认为,长期以来对结构体系与部品体系认识上的偏差,正是制约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此次大会似乎传达出一个新的信号,即结构体系与部品体系聚合发展。对此,叶明表示,应将“结构主体+部品体系”的发展思路提到日程上来,形成完整的住宅产业化体系。这个路线得到了与会人士的共识。


  而要促进二者的对接、践行上述路线,模数协调至关重要。梁开建筑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开彦呼吁,不通过模数协调解决结构与部品的接口问题,解决社会化生产的种种产品之间尺寸通用的问题,住宅产业化便很难找到出路。长期承接万科深圳工业化项目的华阳国际设计公司新建筑事业部总经理龙玉峰也深有感触:“模数化可以让设计更简便、更快捷。没有模数化对整体环节、全产业链进行协调统筹,便很难实现真正的产业化。”


  路线似乎开始清晰,技术也进一步深入,然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是否就此迈入坦途?


  困惑依旧

  宝业集团浙江建设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余亚超去年便在寻找PC实践的可能,一年之后,他“仍在寻找”,面对种种技术体系,他向记者感慨:“无从下手。”


  事实上,不仅仅是技术体系,企业的诸多困惑依旧没有解决。


  最直观的是,尽管技术得以深化发展,但是,正如合肥西伟德混凝土预制构件公司副总经理樊骅所言,目前的研究看似很热闹,诸多注重地域特色的技术体系“百花齐放”的同时却缺乏适当的统领。他一方面认为在技术发展初期,切忌“划圈加套”制约发展,抹杀了地域特性;但另一方面,这些体系本身也应系统化,在一个基本统领之下分层次地探索和发展。由此,方能兼具开放性与引导性。


  与此同时,标准迟迟悬而未决。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研究员黄小坤介绍,备受关注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早在2003年便下达了编制计划,却直至2006年底才勉强“开工”,主要原因是客观条件不成熟。而在此缺席的数年间,企业无概念可考、无标准可依,而这种迷局还将继续。


  此外,成本问题始终没有定论。尽管宇辉早已提出工业化成本降低15%的结论,但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成本必然追高。而究竟是高是低、高出多少、低至多少,市场能否接受等问题的答案更显模糊,也致使众多企业迟迟不敢“涉水”。对此,万科集团北京区域总部总工程师秦珩认为,片面追问成本高低恐陷入“误区”,因为成本问题不能简单计算花费多少,而要综合性价比及各种直接、间接成本,从多维度进行考量。


  然而,所有的困惑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政策的缺位。事实早已说明,缺乏政府的主导,住宅产业化领域所作的种种努力,终难形成聚合效应。保障房便是一例。对许多人而言,在1000万套保障房即将尘埃落定之际,住宅产业化早已错失先机,“如果政府加以主导,进行强推,将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大契机,也是确保量大面广保障房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困惑或许只是悖论。如同在许多人遗憾政府没有推行保障房住宅产业化的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在产业化技术积累、体系完善之前,尚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市场。


  市场扩容、技术深化、产业聚合,时隔一年,住宅产业化领域内的种种变化可许可期,但是,正如宋春华所言,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还需要多方给力”。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深圳1.0”:以实践之名寻保障房变革之路 “明日之家”铺路规模化推广 住宅工业化之辩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