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叶耀先 > 建筑和住宅产业的走向

建筑和住宅产业的走向

2012年09月23日

打印专业人士:叶耀先  

   这个是1976年北京前三门周总理在世的开始建十里长街,搞了40万平米的住宅,高层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高层住宅的起点。40栋9至16层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体系。这栋房子两个居室,没有客厅,一套住宅是56平米,很小。厨房和卫生间非常狭小,但是都是用钢筋混凝土的墙把狭小的空间分割开,所以1976年罗马尼亚发生地震,罗马尼亚政府要求中国派一个专家组派到罗马尼亚帮助他们重建,我是副组长。我去了以后跟设计院的人讨论,当时人家问我一个问题,说你们前三门现在盖的那个高层的住宅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把空间分布成很小很小的,在平面就冻结了,不能改变,你的子孙后代如果想扩大空间你们怎么办?当时我们设计单位没有人考虑这个问题,什么子孙后代改变空间的问题都没有考虑,把我问傻了。这是二三十年前问到我的问题,但是今天在中国搞保障性住房里面又正在发生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保障性住房主要的面积一套在40平米左右,假如不管是砖墙、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承重墙分割的话,就是分成很小很小的空间,而这些房子将来平面是冻结的,子孙后代如果想改变不好改变,而十多年罗马尼亚的专家问我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现在依然没有得到答案。我现在担心,如果保障性住房这么盖下去,很可能会成为建筑垃圾。所以我主张40平米或者50平米的保障性住宅两套住房中间应该留一个门将来可以变成一套,一套住房里面平面不要用承重墙把空间隔得很小,平面可以扩大,每一间房子的面积可以增加,这样房子将来是可以改造,这种改造在人民生活水平在往前进一步的时候,这个房子依然可以用,否则的话,就又成了1976年跟前三门的高层建筑一样了,就不可改造了。


   再一个,现在住宅很少考虑老年人的需求,现在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和一般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就是身高缩短,一般缩短3.8厘米,所以电的开关要往低的地方放。老年人容易失去平衡,地面一定要平坦,房子从入口进入到家里去以后,最好家里都是全平的,不要有高差,有的房子一会儿一个台阶,两个台阶,这种高差我个人觉得不但不利于老人,就是小孩也不行,年轻人搞得不好,一个台阶是最容易摔跤的,也是不好。当然还有老年人住宅的很多问题住宅都很少考虑。比如说老年人容易失禁,厕所应该靠近卧室,老年人需要坐轮椅,门要加宽,便于轮椅通过。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在我们现在的住宅里面极少考虑。所以这样的住宅不适合你到老年居住。


   住宅房地产开发第二个问题就是安全隐患。首先就是保温材料。当前用的最多就是挤塑聚苯板和膨胀聚苯板,这是从欧洲传过来的。这良种材料在可燃烧等级是B和B1,A级是不燃的,B1级是难燃的,B2级是可燃的,B3是易燃的,这两种材料属于B1级。


   上海2010年的11月15日的大火以后,就说这个材料还可以用吗?住建部和公安部联合发文,说100米以下的住宅可以用B2级的材料。但是这是2009年两个部联合的发文,第二年2011年9月14日,公安部消防总局又发了一个文,把这两个部里的文给否了,要求民用建筑的外保温材料全部是A级的,不能用B级的,所以这造成中国保温材料天下打乱。很多生产工厂意见很大。这个问题到今天还没有完全解决。今年跃跃国务院又发了一个文,依然没有明确说就是按公安部和住建部的文字执行,但是由于公安局消防总局禁止它那个文,现在执行很困难。这里面就可以看出,中国现在是有特殊的情况。哪一个就是一个部下面一个局能够把两个部的文给否了?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公安部下面一个局发一个文就能把两个部的文给推翻了,这是中国政府的特殊背景,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很好的解决。我认为公安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的仍然可以用B2级的材料是很对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材料是德国和英国来的,国外的这两种保温材料还在用,但是人家规定高度有限制,20米、30米以下,中国人引进来以后用到100米,你没有考虑失火的意外发生。


   还有安全和地震,汶川地震,汶川地震说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我认为是错误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说这样的文章要纠正,这种错误不仅仅是一般说的,中国高级领导人,媒体都在说,中国破坏性最大的唐山地震,1976年唐山遇难有24万人,汶川地震不到10万人,唐山地震造成的损失是当年GDP10%,汶川地震造成的损失当年GDP的3%至4%,唐山地震就是大面积的大破坏,但是汶川地震主要是广大的农村,大城市没有受到重创,不是一样。


   这是北川县城,地震以后有两个大的滑坡,一个滑坡死亡1600人,这个滑坡死亡1900人,北川县城我下去过三次,地震过我到灾区去过九次,煽情水秀,非常漂亮,这条河来过以后又回头走了。在崇山峻岭当中找到县城这块平地很少了,当然这块地地震以后,温总理说这个地方不能再盖了,一定要搬,温总理当时表态,现在这个地方完全变成了废墟,我个人认为仍然可以重建,地震以后我写了很多文章,而且也写了报告,送给了温总理,我主张原则上在原地重建,不要搬家,日本美国友那么多地震,人家没有班级,都在原地重建,我说假如说一次地震来了以后,我们就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人的作用在哪里?如果这样弄,中国有多少地给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叶耀先:建筑节能需“知而后行” 建筑要实现可持续理念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