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雄安,一座“会呼吸”的绿色建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它就是雄安“碳中和广场”。近日,记者走进雄安,探寻这个绿色建筑背后的“科技密码”。
“会呼吸”的零碳建筑
雄安“碳中和广场”坐落于容东CBD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集办公、展览、多功能厅、邮局等多功能于一体。其建筑体块错动出挑,巧妙地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宛如一个“生态园林”中的“绿色盒子”,能够“吸入”阳光并“呼出”清洁电力。
作为雄安新区首个获得国内零碳建筑认证与国际PHI被动房认证双重顶级认证的建筑,“碳中和广场”减碳成效显著。据中电建河北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夕玉介绍,项目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9.87吨,相当于种植近18000棵成年树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这不仅助力雄安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还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此外,“碳中和广场”还将成为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公众的“碳中和”认知,增强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
“绿色建筑”背后的“黑科技”
雄安“碳中和广场”作为3.6万平方米单一体量的住建部零碳科技“示范工程”,融合了多项前沿技术。中电建河北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张细荒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他指出,超低能耗建设系统为节能奠定了基础,通过优化保温隔热和气密性,从源头降低了冷暖能耗。高效机房作为“动力心脏”,保障了能源在建筑内部的高效流转。高效末端新风系统则实现了室内环境舒适与能源节约的双赢。光储柔电力系统集成可存储光伏电力,并依据需求与环境智能管控电储放,减少了对电网的依赖。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则如同“智慧大脑”,确保各技术在最佳状态下运行,发挥最大的节能功效。立体绿色碳汇系统则通过绿色植被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微气候,降低碳排放,与其他技术互补,提升了生态效益。
“碳中和广场”要实现建筑整体的零碳目标,“立体碳汇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该系统依托生态体系“过滤”二氧化碳,变身天然的“空气净化器”。立体碳汇系统像多层绿色“碳捕捉网”,从不同高度通过植物的生理和物理作用,降低建筑物空调和供暖负荷,减少设备耗电,提高地表反射率,间接达到等效二氧化碳减碳作用,增加碳汇量,助力碳平衡,提升生态和生活品质。
绿“见”未来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超低能耗建筑、高星级绿色建筑、零碳建筑等“绿色”建筑不断涌现,建筑光伏、光储直柔等“绿色”技术突飞猛进,“减碳”在中国建筑领域蔚然成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零碳专家、设计负责人赵颖强调,建筑业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为达成国家“双碳”目标,建筑行业需形成强烈的环保共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加速技术融合。
“建设项目应着眼绿色建造理念,关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节能减排。在立项阶段,全面评估项目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设计阶段,调动被动式设计策略与数字化模拟技术,优化建筑布局、朝向与空间形态,提高采光通风利用效率;施工阶段,向绿色施工技术与高效管理方法转型,利用装配式建筑工艺,重视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运营阶段,通过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与设备运维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建筑能耗与设备运行状态,及时优化调整,确保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运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过程安全、品质保障的理想建设目标,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绿色家园。”赵颖向记者介绍。
绿色低碳“建”未来、稳扎稳打“筑”一流,中国建筑行业正向“低能耗、低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的明天阔步前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延伸阅读:
雄安新区探索建立新型住房制度,推进住房改革进程 河北:从垒砖头到“搭积木” 装配式农房试点建设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河北省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基本实现县级全覆盖(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